2022-06-12 13:19:07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穀倉效應(Silo Effect)專業分工高效率,過度分工組織僵化-詹翔霖副教授

穀倉效應(Silo Effect)專業分工高效率,過度分工組織僵化

 

穀倉效應是由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編輯主任暨專欄作家吉蓮‧邰蒂(Gillian Tett)首先提出的理論。利用農場中的穀倉,譬喻部門結構、企業組織、國家政府等,而內部因「過度分工」而缺少溝通,一個部門、營運單位或業務單位,也不願與其他單位分享資訊。各部門就像一間「小公司」就像一個個高聳豎立的穀倉,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只專注在自身的績效利益,而非整體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組織功能失調、企業走向衰敗。

 

 

SONY有各類消費型相機、單眼相機、攝錄DV、遊戲機、隨身聽、影音娛樂設備、機器狗等先進科技陳列其中,也為SONY帶來可觀的利潤,但曾幾何時,大樓消失,科技迷不再光顧,SONY集團的營收暴跌。遊戲機龍頭地位被任天堂撼動;隨身聽市場被蘋果iPod痛擊;連電視機的市佔率都被夏普的液晶技術迎頭趕上,是「穀倉效應」讓SONY風光不再。

 

吉蓮邰蒂從911恐怖攻擊、2008金融海嘯事件中看到了「穀倉效應」吞噬著政府、銀行企業的效能,導致政府失能、經濟失控、企業崩壞。

 

 

破解穀倉效應

 

1、目標管理

企業關鍵目標的合理拆分,既要縱向對齊(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更要橫向對齊(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目標匹配)

 

2、考核機制的設計

破除唯績效論,同時在部門指標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跨部門合作指標的實用性,由於跨部門合作合作從考核緯度來講很難定量、客觀評價,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更應該從指標內容的設計緯度去解決,這就需要結合第一點提到的內容

 

3、企業文化的影響

做則該做,,說則該說的,鼓勵該鼓勵的,批評該批評的,且當所有的評判原則可以保持不變,組織文化正式制度必須做出切實的改變,以保障部門間協作和溝通。

 

參考資料-《穀倉效應》,三采出版

Facebook破除部門藩籬:輪調、競賽、開放空間

企業如何在專業分工的同時,杜絕穀倉效應的陷阱?臉書(Facebook)的做法值得借鏡。

 

1. 建立新人輪調制度

不論資歷深淺,所有臉書新進人員都必須經歷 6 周訓練課程,在不同部門之間輪調。

 

這麼做不但可以讓新人迅速了解公司的整體運作,也有助於新進人員與同期加入的人,建立起特殊的革命感情,就算日後隸屬不同專案團隊,各自負責特定任務,只要情誼依然存在,就能保持聯繫、交流資源,避免團隊陷入封閉狀態。

 

另一項好處是,讓新進人員與既有員工之間對程式碼有相同的認知,不僅可快速了解臉書的程式系統,更可建立良好的習慣,像是發現程式錯誤時就要大膽處理,而不是留給別人來弄。

 

等到 6 周訓練課程結束後,再由新進人員選擇加入最能發揮所長的合適團隊,而不是單憑面試時的少許互動,直接將新進人員分配到特定的團隊中。如此一來,既能建立起相同的認知,又能維持跨部門之間綿密的人際互動網路。

 

2. 推行駭客月、駭客松活動:

員工一旦在同一項專案工作超過 12 18 個月,就會有幾個月的時間被調去做另一個案子,臉書內部稱為「駭客月」(Hackamonth)。特別的是,在駭客月結束後,超過半數的人都會選擇留在新團隊,造成原有團隊大洗牌,促進交流溝通。

 

每隔 6 周,臉書都會舉行一次「駭客松」(Hackathon,創作馬拉松),將數百位不同部門的員工分組,一起測試新點子、徹夜解決程式問題,也有助於破除原有團隊平時的界線。

 

3. 打破辦公室空間區隔:

臉書位於加州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總部,用數座空橋連接起不同棟辦公大樓。樓層裡大多數的隔間都被拆除,會議室的隔板也都是透明玻璃,就連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都在開放空間裡辦公,從外面一覽無遺、人人都看得到他,目的就在於增進不同部門員工之間的互動。此舉也讓臉書總部建築物本身,就是一項增進員工彼此互動的「武器」。

 

透過制度的設計與空間的安排,臉書巧妙地兼顧專業化的優點,避開穀倉效應的負面影響,讓各部門得以聚焦於專業領域的工作,又能彼此交流學習。

 

穀倉效應(Silo Effect)專業分工高效率,過度分工組織僵化-詹翔霖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