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17:10:12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用退讓的教養,是孩子受盡委屈與失去自我價值-講綱-詹翔霖副教授親職講座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用退讓的教養,是孩子受盡委屈與失去自我價值-講綱-詹翔霖副教授親職講座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孩子小時候的行為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如果小時候是個好孩子,長大了也錯不了,可是現實真的是那樣的嗎?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

 

孔融四歲時,父親買回幾個梨,孔融率先挑選最小的梨,並說自己最小,理應要最小的,小小孔融的謙虛一時傳為佳話,還被寫進《三字經》,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親情上的倫理勒索想必都不陌生,很多人小時候最痛恨爸媽這般這般,沒想到長大以後卻又繼續對著自己的孩子這般這般,在「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儒家洗腦之下,展開了只講倫理不見道理的惡循環。

 

長期被迫讓出的孩子更危險,他將毫無選擇的成為一個懦弱無能的濫好人,或是在過度不滿的壓抑中崩潰,來個人格異常反撲。

 

4歲讓梨的孔融,長大以後發展出的成人性格變成一個自私冷漠、不忠不孝、令人髮指的人!記載於《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中的"哭墳不悴",在孔融長大後,被董卓推薦去當北海相,去上任的途中,孔融見有一個年輕人披麻戴孝在哭,原來他死了雙親在哭喪,孔融經過聽到他哭得不夠傷心,就斷定此人肯定不孝,還在裝模作樣哭,或許雙親就是被這兒子害死的,於是孔融命人把他殺了,自認為哭得不夠傷心的孝子。

 

孔融曾寫過一段這樣的文:「父子無親,情欲發耳,子母無情,物出瓶離。」白話文本意為:父親對子女沒有情感,只是把孩子視為滿足虛榮心的欲望而已;母親對孩子沒有愛,只像是把瓶子裡的水倒出來一樣,不痛不癢。【另,譯說"父子之間原本沒什麼親情,只是父親為解決生理需求的結果;母子之間也沒什麼親情,好比一物體從瓶子中倒出來罷了。"

 

孔融甚至表述了「如果父親行為不妥,鬧飢荒時寧可將食物分送給路人甲,也不給父親食用」的概念。孔融擔任北海相期間,當時黃巾軍起義、董卓霍亂朝綱,百姓民不聊生,孔融卻仍強行要老百姓繳納賦稅,結果老百姓交不出來,孔融就覺得收租人沒能力,就把五個收租人殺了,因為他們完不成自己定下的任務,在他的治理下,北海一袋"奸民污吏,猾亂朝市",後來黃巾軍來襲,孔融不思禦敵之策,卻整日喝得大醉,結果黃巾軍要打進來了,孔融獨自騎快馬逃走了,連老婆孩子都不管,逃到曹操麾下做官了,日後,曹操因為難忍孔融乖張自大、目中無人的個性,扣上「不孝」罪名將其誅殺。據當時的罪狀,孔融的不孝言論有兩條,一是說:「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二是說:「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曹操處死孔融後,發布的布告上說:「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用退讓的教養,是孩子受盡委屈與失去自我價值-講綱-詹翔霖副教授親職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