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一元思維-新新聞電子報
今年暑假過後,教育部研議在既有中小學性別教育中,納入「同志教材」,但是教材內容不但引發外界質疑,更嚇壞一堆老師與家長,認為這是「打著認識同志的訴求,其實教的是性解放,會讓孩子的性別認同更混亂!」
近來許多跨宗教、組織人士發起「真愛聯盟」,人數將近八萬人,咸認教育部應該重新修改「認識同志」的教材,納入課程專家、兒童心理發展專家、教師和家長的意見,發布真正適合國中小學生的內容。
事實上,教育部擬推動的同志教材有三套,包括國小版《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國中版《性別好好教》和二○○八年已發行至全台的《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九月正式實行後,國小可能會由級任老師融入各科中教學;國中則是獨立課程,每學期至少要上四小時的課。
上幾小時課就收效? 教育單位過於樂觀
然而,同志的議題適不適合拿到課堂上,對於國中小學生提早認識何謂同志的輔助性何在,卻是迭有疑問。再者,國中小學生對於自我與他人的性傾向,可能還是相當模糊,僅憑幾小時的課程或是教材就要達到「認識自己」或「尊重同志」,教育單位似乎過於樂觀。
真愛聯盟發言人齊先生表示,不反對教育部「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的課程目標;但是這些教材的設計,有多處內容逾越課程大綱的範疇,太「OVER」了!
他指出,多處內容混淆兒童性別認知、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引導他們發展多元情慾(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甚至倡導多元家庭(男男婚、女女婚、性愛分離伴侶),這些鼓勵「性解放」的言論,令許多老師和家長憂心。
例如在國小版教材《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裡,有一則漫畫,說到二十一歲的小智認為自己是同性戀的原因,在於小學和國中時,他喜歡和隔壁的男生一起吃飯、玩耍,看到男生會心跳加速(不過此圖的場景是體育課,運動後當然人人都心跳加速,有誤導之嫌)。
其實,「祇要是學過發展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兒童轉入青少年的時期,同性間形成親密友誼是正常現象。」認知心理學教授許瑛珍以自己為例;小學的她會和鄰座男生用粉筆畫楚河漢界,但同班女生說喜歡她時她卻非常高興。這是許多人都有的成長經驗,也從沒有人會因此提醒她「可能是同志」。
許瑛珍表示,這樣的教材,忽視一般人成長過程中社會化發展的正常現象,可能造成多數孩子陷入性別認同的混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