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9 19:44:05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職涯轉換要點-嘉義就業站--補充講義-詹翔霖教授
職涯轉換為現代人人生必修的功課之一,當心境轉換了,職涯也會產生不同的面貌。
口述=張德聰 文字整理=高惠琳
由報載八成五上班族,於農曆年後有轉職念頭!
職場上,一年有兩次較大的生涯抉擇或轉換,一個是5、6月的畢業就業潮,另一個是過年前後的轉職潮。而職涯轉換除了有些因經濟不景氣、工作不能勝任或適應欠佳被資遣的非自願性的工作轉換,也有許多是自願性的,也就是基於「人往高處爬」希望獲更高薪資、職位或實現自己的生涯願望產生想要轉換的念頭。尤其目前企業的半衰期愈來愈短,平均約十年,一個年輕人一生有可能換工作三到四次,因此職涯轉換成為現代人必修的功課之一。
以往我們在進行生涯輔導時,會從喜好、薪水、價值、意義來切入分析,但現在年輕人更在乎工作有沒有FU?做得爽不爽?工作團隊能否適配?不管如何,職涯轉換時,必須記住:第一,不要做一行怨一行。現在企業徵人,常會要求離職證明,不論在哪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記錄,供人「探聽」,是很重要的。
而且下一個工作不一定會更好!轉職前,要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轉?自己有什麼條件轉?轉後的利弊分析?要轉到哪裡去?所以,想要「轉職大轉運」,必須:「轉」換壞念頭(以正向觀點找工作)、「職」涯先規畫(弄清楚目標,規畫好再行動)、睜「大」眼觀察(瞭解社會的需求和趨勢)、「轉」職找優勢(確認自己具備哪些強項,是否合適),才能夠:「好職應『運』生」。
講到「好職應『運』生」,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年我去美國,有位朋友正想換工作,原因是他已經在公司待了兩年,覺得應該加薪或升職,幾次跟老闆提,老闆卻不同意,他覺得待下去沒意義。我問他何時離職,他說再等一年,等該學的學夠了再走。隔年再見到他,他不但精神抖擻,穿著也變得很smart。我問起離職的事,他說:「不走了。自從決定離職,想想就只剩下一年的時間,於是我開始努力學習、主動做事,自動加班,也珍惜起和同事的互動。沒想到,三個月後老闆自動幫我加薪,六個月後還將我升職。現在,我做得很愉快,不想走了。」
其實這位朋友只是改變了「態度」,化被動為主動、化計較為成長,改變了自己的職運。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轉換,不一定要換工作,原職場也可以做轉換,當心境轉換了,很多事情也會產生不同的面貌。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回想起來,我在人生中的每個職務都當成一種學習的歷練而且全力以赴,例如最初我當義務「張老師」時,於暑假做過「張老師」的工讀生,每天比其他人早到打掃、清潔;當個案多的時候,協助接個案;此外,還要協調義務「張老師」工作安排;下班後,因應工作需要常自動留下來加班。但也因為這樣,讓我對「張老師」的工作瞭解得很深入,也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來我當兵退伍後,就被延邀回來當專任「張老師」,以致當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因此,很多事不僅要把握當下也要往長遠看,往往影響的是未來,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培養好自己的條件和能力,也就是「Are you reday?」如果沒有準備好,就算機會來了,也是徒然。
轉職7W大檢驗
而怎樣才算是有計畫的準備?可以從七個W做檢視:
Who:自己。自己具備什麼能力、興趣、經驗、學歷、證照,以及生涯貴人。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一位要求很嚴謹但很能照顧學生的知名學者,有一次我和他正在討論論文,有人打電話來,想邀請他演講,他卻跟對方說:「這個主題,有個人講得比我更好。」當時我忍不住豎起耳朵,想知道頂尖學者口中更好的人是誰。結果,老師脫口說出「張德聰!」。當然,其實老師是在栽培我,給我學習的機會。我由類似經驗中深刻體會與學習老師的教育精神與關愛。貴人往往就在我們身邊,但必須靠我們主動學習及珍惜!
When:時機。到底現在的景氣如何?適不適合這個時候轉換工作。
What:你知道有什麼機會?你自己有什麼能力?對方需要什麼條件?社會需要 什麼的人才?
Why:弄清楚職涯轉換的目的、目標、意義及利弊得失,如何與自己、家人或 重要關鍵人物(如男女朋友)都溝通好。壓力的調適也必須做好。
Where:未來工作地點的交通,工作環境、習慣和文化,自己能否適應、接受?
Which(轉換的抉擇指標):自己生涯的抉擇,包括「I want」(我想要)、「I can」(我具備的)、「I care」(我在乎的)、「I will」(我的未來展望)、「I must」(我必須的)等五項考量。
How:如何做。
簡言之,選工作最好可以是「愛及所愛」(符合自我價值觀)、「愛及所長」(符合自己能力)、「選境所需」(符合社會需求)、「選己所利」(對自己有益)、「選友所贊」(朋友贊同的)、「選時所展」(符合自己與社會未來趨勢)。
工作只是生涯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在規畫生涯時,不單單考慮到工作,還要包括婚姻、人際、積蓄、學習等等。建議可以用生涯線的方式,畫出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退休後的願景,再倒回去,順著這樣的想望去做短、中、長期的規畫。最後,請記住,理想必須跟可行性並重,同時生涯規畫必須考量「找到賴以維生的生計」、「如何學習過好生活」及「實現生命的意義」,如此才能三「生」有幸。
口述=張德聰 文字整理=高惠琳
由報載八成五上班族,於農曆年後有轉職念頭!
職場上,一年有兩次較大的生涯抉擇或轉換,一個是5、6月的畢業就業潮,另一個是過年前後的轉職潮。而職涯轉換除了有些因經濟不景氣、工作不能勝任或適應欠佳被資遣的非自願性的工作轉換,也有許多是自願性的,也就是基於「人往高處爬」希望獲更高薪資、職位或實現自己的生涯願望產生想要轉換的念頭。尤其目前企業的半衰期愈來愈短,平均約十年,一個年輕人一生有可能換工作三到四次,因此職涯轉換成為現代人必修的功課之一。
以往我們在進行生涯輔導時,會從喜好、薪水、價值、意義來切入分析,但現在年輕人更在乎工作有沒有FU?做得爽不爽?工作團隊能否適配?不管如何,職涯轉換時,必須記住:第一,不要做一行怨一行。現在企業徵人,常會要求離職證明,不論在哪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記錄,供人「探聽」,是很重要的。
而且下一個工作不一定會更好!轉職前,要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轉?自己有什麼條件轉?轉後的利弊分析?要轉到哪裡去?所以,想要「轉職大轉運」,必須:「轉」換壞念頭(以正向觀點找工作)、「職」涯先規畫(弄清楚目標,規畫好再行動)、睜「大」眼觀察(瞭解社會的需求和趨勢)、「轉」職找優勢(確認自己具備哪些強項,是否合適),才能夠:「好職應『運』生」。
講到「好職應『運』生」,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年我去美國,有位朋友正想換工作,原因是他已經在公司待了兩年,覺得應該加薪或升職,幾次跟老闆提,老闆卻不同意,他覺得待下去沒意義。我問他何時離職,他說再等一年,等該學的學夠了再走。隔年再見到他,他不但精神抖擻,穿著也變得很smart。我問起離職的事,他說:「不走了。自從決定離職,想想就只剩下一年的時間,於是我開始努力學習、主動做事,自動加班,也珍惜起和同事的互動。沒想到,三個月後老闆自動幫我加薪,六個月後還將我升職。現在,我做得很愉快,不想走了。」
其實這位朋友只是改變了「態度」,化被動為主動、化計較為成長,改變了自己的職運。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轉換,不一定要換工作,原職場也可以做轉換,當心境轉換了,很多事情也會產生不同的面貌。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回想起來,我在人生中的每個職務都當成一種學習的歷練而且全力以赴,例如最初我當義務「張老師」時,於暑假做過「張老師」的工讀生,每天比其他人早到打掃、清潔;當個案多的時候,協助接個案;此外,還要協調義務「張老師」工作安排;下班後,因應工作需要常自動留下來加班。但也因為這樣,讓我對「張老師」的工作瞭解得很深入,也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來我當兵退伍後,就被延邀回來當專任「張老師」,以致當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因此,很多事不僅要把握當下也要往長遠看,往往影響的是未來,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培養好自己的條件和能力,也就是「Are you reday?」如果沒有準備好,就算機會來了,也是徒然。
轉職7W大檢驗
而怎樣才算是有計畫的準備?可以從七個W做檢視:
Who:自己。自己具備什麼能力、興趣、經驗、學歷、證照,以及生涯貴人。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一位要求很嚴謹但很能照顧學生的知名學者,有一次我和他正在討論論文,有人打電話來,想邀請他演講,他卻跟對方說:「這個主題,有個人講得比我更好。」當時我忍不住豎起耳朵,想知道頂尖學者口中更好的人是誰。結果,老師脫口說出「張德聰!」。當然,其實老師是在栽培我,給我學習的機會。我由類似經驗中深刻體會與學習老師的教育精神與關愛。貴人往往就在我們身邊,但必須靠我們主動學習及珍惜!
When:時機。到底現在的景氣如何?適不適合這個時候轉換工作。
What:你知道有什麼機會?你自己有什麼能力?對方需要什麼條件?社會需要 什麼的人才?
Why:弄清楚職涯轉換的目的、目標、意義及利弊得失,如何與自己、家人或 重要關鍵人物(如男女朋友)都溝通好。壓力的調適也必須做好。
Where:未來工作地點的交通,工作環境、習慣和文化,自己能否適應、接受?
Which(轉換的抉擇指標):自己生涯的抉擇,包括「I want」(我想要)、「I can」(我具備的)、「I care」(我在乎的)、「I will」(我的未來展望)、「I must」(我必須的)等五項考量。
How:如何做。
簡言之,選工作最好可以是「愛及所愛」(符合自我價值觀)、「愛及所長」(符合自己能力)、「選境所需」(符合社會需求)、「選己所利」(對自己有益)、「選友所贊」(朋友贊同的)、「選時所展」(符合自己與社會未來趨勢)。
工作只是生涯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在規畫生涯時,不單單考慮到工作,還要包括婚姻、人際、積蓄、學習等等。建議可以用生涯線的方式,畫出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退休後的願景,再倒回去,順著這樣的想望去做短、中、長期的規畫。最後,請記住,理想必須跟可行性並重,同時生涯規畫必須考量「找到賴以維生的生計」、「如何學習過好生活」及「實現生命的意義」,如此才能三「生」有幸。
上一篇:青年就業達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