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8 19:16:58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張老師-原來,這叫做髒話?!
張老師-原來,這叫做髒話?!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說髒話的體驗,不管是罵人或被罵,有意或無意。有時,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同,把粗話當成溝通的媒介,藉以拉進彼此的關係。
文=陳舒榆 「臭俗仔,有種明天就去動他啊!」 「他不敢啦!」 「就說他沒種了,臭俗仔!」 這是路上四、五名國中生的一段嬉鬧對話。 原本以為又是青少年逞凶鬥狠的氣話。結果,所謂的「他」,其實是「她」。原來這群國中生中有一位男孩一直想追隔壁班的女生,但遲遲不敢有動作,讓其餘幾位哥兒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故意群起調侃他一番。 只不過,明明是情竇初開的純愛年紀,這樣的對話聽在外人耳裡,總是刺耳,也讓人有種不解和遺憾,難道話,就不能好好說嗎? 爆粗口,無傷大雅? 其實這樣的用語和措詞,總是不斷地出現,生活中、課堂上、社交場合裡……,令人不禁納悶,髒話,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魅力或意涵?為何會有那麼多的人愛把髒話掛在嘴上?尤其在傳統觀念中,講髒話總是跟黑社會、中下階層掛鉤;曾幾何時,臺灣的社會不論大人、國中或國小學生,也跟著朗朗上口? 曾經有位家長無奈地表示,當她第一次聽到國小四年級的女兒脫口而出的髒話,她氣呼呼地當場數落了女兒一番,沒想到女兒掛著兩行清淚,委屈地表示:「為什麼不行說?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大家都這樣說呀!」 一位新手媽媽小玟也分享了她的自身經驗。 這位年方三十的新手媽媽,說了一口很溜的臺語,從年輕時,就愛爆粗口。但是在她的朋友圈中,大家對於她的個性和口語習慣早已司空見慣了;久而久之,只要沒人感到不舒服就好,大家也都把她愛爆粗口的習慣,解讀成「無傷大雅」。 尤其每當眾人遇到工作鬱悶,無處發洩時,聽到小玟操著臺語口音,嚷叫著夾雜髒字的粗話,一股氣,彷彿有了發洩的出口,壞心情隨著消失了一大半。 有時是為了製造共鳴的氣氛 事實上,回想起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裡,多少都有關於髒話的體驗,不管是罵人或被罵,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更多時候,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同,把粗話當成溝通的媒介,藉以拉進彼此間的關係。 只是,以前學校老師管教較嚴,對於說髒話的印象多半是壞學生才會有的行為,然而世代流轉下,現在不僅國中生如此,連小學生也常見動不動就一句:「你白痴啊」,或是想講又不敢講地用諧音字替代。儘管有口無心,但通常會想用粗俗、不雅的言詞表達情緒,多半已預料到說了之後可能會達到的「驚人」效果。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前陣子新竹關西高中請了知名作家九把刀到校演講。校長上臺致詞的一句「X,真的太好聽了!」原意是想和學生打成一片,也的確換來臺下如雷般的掌聲。只不過,被學生po上網後,卻意外引來軒然大波,讓教育界、學生家長們,紛紛對於這位校長可能引發後續的模仿效應而感到憂心,同時群起撻伐,認為這股髒話歪風不可長。 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容輕忽 新手媽媽小玟,進一步講到自己講髒話的歷程。 她說自己從小就有「南霸天」的稱號,才小五的年紀,就已經可以帶著小弟(其實是同班同學冒充來壯大聲勢),到附近的國中幫忙鄰居喬事情。 「原來是混過的呦!」「哪個堂口的?」大部分的人聽到這裡,往往會受到電影「艋舺」的影響,總覺得能夠撂兄弟去國中嗆聲,怪神氣的。但小玟表示,自己這樣的個性「應該是受到個性海派的阿公影響吧!」她剖析自己愛打抱不平的性格,言語間很自豪自己有個威風的阿公。 從小,被鄉下阿公、阿嬤帶大的她,經常見到形形色色的人出入家門,拜託她阿公喬事情。「應付各路人馬,我阿公不用開口說話,就有一股震懾人心的氣勢。小時候,最常見到阿公氣到拍桌,邊飆三字經,威嚇對方別得寸進尺的畫面……。」這也讓她從小就認定男人談事情就要這麼Man,甚至覺得不爆粗口,就很難把事情搞定。 只不過,當她上了國二,爸媽為了教育問題,逕自把她帶回臺北。離開了熟悉的南部鄉下,以轉學生的身分進到臺北校園,不適應新生活是其一,其二是她改不了爆粗口的習慣,一句「X的,你有沒有搞錯!」「別把人當白痴,你以為你是誰!」經常就被同學一狀告到老師那,認定她在耍流氓、恐嚇人。 有口無心,卻帶來誤會 儘管小玟有口無心,純粹只是反應當下的情緒而已,但對於這樣的解釋,老師並不認同,總認為她是在狡辯,同時也希望她可以將心比心為那些被她爆粗口的同學設想一下內心的感受。 這樣的思維,對長期以來已習慣說髒話的她,造成了莫大的衝擊。她一直以為爆粗口很平常、很生活,也具個人特色。她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習以為常的慣用辭彙,聽在別人耳裡會是粗俗、不雅,甚至帶有貶低、藐視、傷害性質的話語。 為了適應新生活,她只好學著調整轉變,盡量改掉出口成髒的習慣。她笑說,當時她有一陣子會用咳嗽來取代想罵髒話的衝動,咳到最後,連自己都覺得好笑,因為說了一大段話,沒人聽得懂,只聽到她不停地在咳嗽。 後來,有一年,她邀請同學們南下,到她阿公家作客。當這群年輕的孩子們興奮地吃著一道道辦桌佳餚時,沒想到卻看到小玟的阿公三不五時就夾雜幾句髒話當問候,招呼許久不見的街坊鄰居。 同學們全都傻了眼,一轉頭,也看到小玟正有樣學樣地跟熟悉的鄰居玩伴,一搭一唱地髒話連連。最後,小玟的父母只能不悅地一旁告誡:「女孩子要幼秀點,別講沒幾句就出口成髒!」 「沒辦法啊,那就好像傳染病,有人罵,你也會想跟著罵一樣。」她巧妙地為自己一直改不了的習慣下了註解。 不滿的情緒,藉髒話發洩 小玟說得沒錯,現在的小孩學習力和叛逆心都超強的,只要是老師、家長愈制止的,私底下就會更肆無忌憚。尤其電視上、同學間學到的「禁忌話」,更讓他們有股蠢蠢欲動的興奮感,動不動就想要來上一句。 曾經在才藝班工作過兩年的大華老師就非常無力於這樣的現象。她曾經親眼目睹班上一名瘦小的轉學生,被無端取了「白目狗」的難聽綽號。由於這名小男生在班上並不認識什麼朋友,孤立無援的他只能向大華老師求救。 大華老師則發現,對小男孩不友善的學生,其實平日表現正常,她不懂,怎會這樣惡劣地欺負新同學?追問之下,釐清了事情始末。 原來是新來的小男孩不愛搭理人,不僅如此,有時在問都沒問的情況下,就占用別人的座位。有位學生因為看他不順眼,便幫他取了難聽的綽號,經常白目狗、白目狗地罵,同班的學生聽了覺得好笑,就學著一起罵。 大華老師難過地說,其實有些孩子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跟著出口傷人。她也找他們問過,如果換作是自己被罵,會不會感到不舒服?沒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我才不會像他一樣白目咧!」 除了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尊重別人外,這群孩子無意義的歧視、排擠行為,也凸顯他們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的出口,尤其面對新同學無理的行為,讓他們只能透過「言語」來抵制對方。 重塑習慣、情緒引導,方能戒掉出口成髒 雖然氣憤時,人有時難免會語帶情緒性字眼,但是如何學會適度發洩怒氣又不至於傷害他人,相信是人人都該正視的情緒管理問題。尤其面對孩子,先要接納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適時發洩,不能光禁止,叫他們不能說,結果只會讓孩子學會暫時隱匿,但當情緒一激動起來,往往脫口就罵個不停。 講髒話,往往跟生活環境、情緒控管有關;不過,愛爆髒話的新手媽媽也坦承,自己還是必須設法改掉愛講髒話的習慣,要不然等現在三個月大的兒子將來長大,也同樣對她爆粗口,那她可絕對受不了! | ||
張老師月刊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epaper@msx.epaper.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