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10:42:19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政大拚教改 反學術霸凌

政大拚教改 反學術霸凌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政大政治系特優教師遭不續聘事件,讓學術界掀起反思大學評鑑制度的戰火。政大教師會、教改論壇共同在網路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提出33種多元評鑑的辦法,強調不同校系間的差異,不應落入單一標準、只求量化的評定模式。

經過一個月,目前已有超過1,400人加入連署。政大教師會、教改論壇、台灣競爭力論壇28日公開要求相關單位重視多元評鑑標準,拒絕以單一標準霸凌學術。

評鑑標準流於形式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直言,目前的單一評鑑標準流於形式而缺乏實質。「期刊論文發表量超過芬蘭、以色列,引用次數卻非常低。」這些期刊論文多半投到美國的SSCISCI資料庫,為了增加「上榜率」,必須選擇他們有興趣的題目,反而對台灣本身問題漠不關心。

更嚴重的是,教育部加碼推出彈性薪資制度,要幫學術貢獻卓越的學者彈性加薪。黃光國批評,把酬賞掛勾評鑑只是胡亂花錢。「教育部又搞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鼓勵學校與國際知名研究室合作,但是知名研究室早已建立一套自己的典範,我們過去根本是在『跟屁』!」

他強調,政府動不動亂灑錢,卻不評估哪些研究有實質價值,值得補助。「補助一大堆,助理光是忙著搞核銷,哪有時間研究。學術界都在教大家如何騙國家的錢!」黃光國表示,搞出這些制度的人就是可從中獲益的人,學者「自我殖民」心態過深,只要來自西方的都是好的。

論文探討對現實無益

過於著重SSCISCI投稿量,導致台灣學者自我侷限研究範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彭錦鵬感嘆,台灣即將面臨少子化、國家負債超過10兆,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社會,這些重要問題沒有一位經濟學者能夠回答。學者為了衝高期刊論文數量,只能圍繞在一個領域中探討微小問題,距離現實社會遙遠,不食人間煙火。

然而,學者的投稿數量與自身的升等、續聘、研究案環環相扣,投身學術界的學者有如過河卒子,多數學者為了五斗米不得不折腰。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過度重視投稿量不但直接影響教學,更會排擠掉其他耗費時間研究的項目,例如臨床醫學與育種這些重要的研究。

中文學術論述漸少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這種現象導致老師會出現一種「流離失所感」。因為投稿的國外期刊論文,學生看不懂;而同儕也不知道他的研究內容。整個氛圍鼓勵學術出口,中文學術論述越來越少見。更諷刺的是:「台灣學者努力投稿充實這些國外資料庫之後,學校還得花錢去買。」

 

 

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

連署聲明文

為了提升台灣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2003年教育部首度針對國內所有大學及技專校院學術表現進行評比,當時根據各校教師在美國Thomson Reuters公司所設SSCI(社會科學)、SCI(科學)索引資料庫所發表的論文總數,作為各大學評鑑指標。未料在媒體公布這項統計之後,造成包括一向專擅人文社會領域的政治大學落居48名,多數師範院校排行不理想,其他大學人文社會領域大為震驚的情形,事後並遭到社會各界的批評,認為上述SSCI等資料庫充其量只是「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性質,與教授真正的學術水準及社會影響力差距甚遠(1)。即使在歐美學術先進國,也少有大學是依據教授有無在上述引()文索引資料庫發表論文與數量多寡,作為升遷及終身聘用(tenure)的標準。多數學校會依據學校性質與各領域的差異,做論文與專書的實質審查,也包含教學品質與社會服務,來衡量整體表現。至於是否有在SSCISCI等期刊發表,並非關鍵。尤其許多國際知名的期刊,包括公共行政、法學、科學教育等人文社會領域,SSCI等都有所遺漏 (2),且收錄的期刊水準參差不齊,不宜單獨作為大學學術評鑑或經費補助的標準。

然而在2005年推動各大學評鑑以來,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壓力下,五年五百億追求頂尖大學計畫陸續推出,原本這是個台灣學術界可以擺脫西方國家學術殖民與研究自我矮化的契機,未料SSCI等卻被政府大加運用,成為官方學術權威關鍵指標,且不斷透過累積論文發表數與以英語發表形式為主的壟斷,在忽略學校性質不同、文理科系有別與研究性質迥異的情況下,連必須面對台灣社會問題、找出解決之道的人文社會學科教授們,都被迫拼SSCI論文。結果製造出大批期刊論文,但研究主題與台灣社會愈來愈脫節;大學論文出版超越教學與人才培育工作。而教授原本求是、求真精神,及作育人才與良師興國等責任,幾乎被SSCI論文發表的多寡所取代,大學與社會愈來愈疏離!而其中受害最深的莫過於人文社會學科,許多人的研究被迫配合國外期刊的議題,大量引用國外研究,甚至忽略本地的需要,尤其不鼓勵專書的出版與本土學術的深耕研究,影響深遠!


過去這些年在教育部、國科會等政府單位帶領下, SSCI 已成為國內學術評鑑的重要且關鍵指標,透過五年五百億、 頂尖大學計畫、大學評鑑與經費補助、國家講座與學術獎、國科會專題研究與各類獎助等競爭型計畫的申請,推廣到各大專院校與系所。尤其不分學校與學科屬性,深化到每位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的升等、績效評量、學術獎助、彈性薪資等各方面。造成大學教授全力向SSCI等期刊衝刺與靠攏的歪風:不分領域差異、不分主題屬性、忽略教學是大學的核心任務,擅長教學及輔導學生的老師也是大學的重要資產!各校為了爭取資源與排名,唯SSCI等論文馬首是瞻,遺忘學術發展原本就具有多樣化的本質,強將理工及醫學之標準套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遺憾的是連最近教育部第二期頂尖大學計畫,也將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以SCI/SSCI為基礎)列為申請四大效標的第二大指標,以理工科為主的SCI論文總數即占四項,SSCI占兩項,其餘才是專書與國際級講座等指標。這種不斷向SCI SSCI等論文傾斜的國家級重大補助辦法,造成「橘子與香蕉無法比」、科學與人文不分的後遺症!結果這幾年來國內如整體的SCI SSCI 論文數量的確大幅成長,台大也躋身過世界百大列,不少學校得以添購許多貴重儀器,硬體設備也亮麗許多,但整體論文被世界各國所引用的比例依然有限,對國人的助益與產業實質提升不多!甚至過去在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人文社會學術專書著作量已大幅下滑;美國大學圖書館新的藏書已幾乎看不到國內學術專著。台灣人文社會學界在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也在下滑。

在論文出版成為王道、大學「教學」被視為次級工作之後,出現以下現象:當前台灣學生在各種學科的國際競賽多名列前茅;2003-2007年教授發表科學教育論文篇數全球第五,而2001-2009年六種重要科教期刊中,台灣發表論文被引用次數也高達全球第三!然而學生學習數理與科學的興趣低落,成就差的比率也逐年增高。可見科學教育研究與論文發表數量遠離實際教學的需要,也無助於中小學課程與教學之水準提升!尤其許多私立大學院校在面對學生水準參差不齊情況下,有些教師甚至必須投入70%以上的時間做學生輔導,但評鑑或升等卻仍然看論文發表數,相當不合理。

因此,為了終止政府及學界持續獨尊SSCISCI等等延作法,重申這套評鑑指標對於人文社會之重大誤導,我們特別提出以下連署訴求:

一、 反對獨尊SSCI:教育部、及國科會應全面檢討以SSCI等論文期刊數與影響係數,作為學術評鑑與經費補助之主要依據,並擴大國際期刊資料庫收錄之種類與數量,並依據不同領域給予不同的權重;

二、 尊重學術多樣性:籲請政府當局正視人文社會領域中出版專書之特性,體認人文社會研究負有對斯土斯民的責任,尊重其學術研究之多樣性,避免再以SSCI等量化指標,簡化學術成果與社會貢獻;

三、 建立學校分類機制:呼籲政府短期內著手研議,並儘速建立學校分類、學門及學科分類等工作,讓人文、社會科學及技職體系擁有多元評鑑標準,研究與教學型大學並重、經費分配具公平原則;

四、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落實學術著作實質審查機制,輔導專書評審制度,鼓勵學術研究對於台灣本土理論與模式的發展。各大學與各學門重振學術社群倫理與專業規範。

五、 正視人文社會評鑑標準:薦請教育部及國科會參照以下指標,擴大人文社會評鑑指標與權重之重擬(如表一)

(表一及註解請參見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NCCUEdu2010/HomeCosigntory.htm#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