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大學的大學自治--幾點思考
我知道大部份人都很討厭近百年來黨國政治威權,介入大學教育乃至社會個人生活各層面的歷史,但是不能為了反對黨國威權而把非黨國的教會大學歷史給浪漫化了!
1/清末教會大學能夠在中國設立,跟列強與清國的戰爭有關係。如同蔣夢麟說的:「在中國人的心中,佛祖是坐著白象過來的,耶穌是坐著砲彈飛過來的」,即使是在義和團事件之前,不要說成立大學,就是傳教士在當時的中國傳教,沒有列強的軍事力量在後面做後盾,都很難在中國活動。
就這一點來看,清末所謂的「大學自治」,其實是透過列強的政治軍事力量做後盾,確保教會大學的運作、人事不會被清朝的政治力量以及民間反對教會的力量的干擾,或者說破壞。(馬偕博士在淡水傳教,都曾被地方人士潑糞、辱罵)。就另外 一個意義來說,當時的教會大學等同於中國境內的「租界」、「外交使館」。教會以及大學的這種特殊性質,對國共內戰時的中國學生運動,乃至於韓國的學生運動(明洞教堂)都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
2/北伐以後教會大學的納入國家管理,除了「蔣介石實施訓政,頒佈大學組織法」之外,必須同時注意到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化運動」、「收回教育權運動」的影響。由於民族主義的情緒,基於對內團結一致、對外對抗強權的需要,當時的教會大學學生以罷課、絕食、校內遊行抗議等方式,要求原本不受國家完全管理的教會大學,在課程內容、人事管理...等方面遵從國家的法令安排。另外,由於基督教的外來色彩,和蔣夢麟說的教會進入中國的獨特歷史經驗,加上五四運動以後的「科學主義」的影響,基督教的地位在20年代受到強烈的質疑和抨擊。這些校園內部、社會內部的因素的作用,在民族主義的引導下,黨國威權才有辦法將「西方人辦的自教會大學的大學自治--幾點思考治式大學納入他的黨國體制管理」。
3/所以教會大學納入國家管理這件事情,除了黨國威權的擴張之外,還呈現出另外一個問題:教會大學乃至於教會、基督信仰要如何內生於本地?一個在外國勢力支持下,完全在中國的國家威權管理之外的大學,當然是最「自治」的,但也是最不接地氣,最容易觸動上半個世紀的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而被本地社會排斥、排除的。。這個「如何內生於本地」的問題,變成了1930年代各個教會大學的經營發展上的重要課題,也是1951年「美國聯合基督教大學董事會」秘書長芳威廉在構思成立東海大學時,一直念茲在茲的問題。並且在1968年,東海大學面臨校園轉型的爭議時,成為重要的問題意識。
4/我承認臺灣的大學自治,不只台大,包括教會大學等其他學校,常常也都是「以進步的西方大學概念來做文宣,下半截卻陷在華人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土壤」中的悲哀,然而百餘年的中國教會大學的發展歷史也凸顯了,一個不能接合本地的社會文化的大學,勢必會在其發展與經營上遇到困局。華人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土壤當然有其問題,而且是很嚴重的問題,但是一個不能「內生於本地」的教會大學,勢必是無法實現其創校的理想的。
我要強調的是用簡單的「內與外」,「黨國威權VS大學自治」、「西方大學概念VS華人社會文化結構」這樣的二元對立,至少對教會大學來說,並無助於釐清並深刻的理解「那樣的自治經驗和傳統」在現實運作所遇到的困境。
至少以東海大學來說,其從1955年創校到1968年遇到校園轉型爭議的這段歷史,其所面臨的問題,是十分複雜的,而不是這樣簡單的二元對立能夠含括的。
https://www.facebook.com/stanley.lee0401/posts/1021650683076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