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16:27:35解影
讀書筆記--批判理論與傅科身體論的侷限/施密茨的新現象學
傅科的規訓與懲罰一書及其提出的規訓技術,雖然有許多創見,但是其中蘊含的問題也不少。首先是:
『傅科的觀點有接近一種「心靈的唯物主義還原」的趨勢; Axel Honneth(法蘭克福學派新生代,哈伯瑪斯的弟子)批評說,傅科的「心靈的系譜」是一種行為主義的非常粗糙的變態。』
何乏筆也覺得,
『傅科著作所蘊含的身體觀有問題』。
傅科另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常在批評他的,缺乏一個規範化的觀點(normative perspective)。形成一種「規範的淆亂」。不過在這裡,我(解影)個人比較關心的,是傅科並沒有提出一個很好的出路或改變現狀的可能,(某種程度上這似乎也和他沒有提出一個規範觀點有關係)。我們只在他晚期的著作如「性史」裡看到一些對於將自我視為一種藝術品,自我規訓的不完整構想。但這種作法,在何乏筆看來(我個人也很贊同)根本是一種逃避現實。
『問題剛好跟「心靈的形上學」很像:藝術就變為無神論者的「宗教替代品」(ersatzreligion),而被美化,被理想化,被看做社會的權力網子以外的心靈或精神的逍遙遊領域』。
阿多諾的著作雖然對身體論有很多闡發,但是他似乎沒提出什麼出路。而馬庫色折提出許多後來被60年代學生運動大量援引的概念,如:「新敏感性」、「激進敏感性」、「無壓抑的文化」等,他的理論也成為當代性解放論述一個很重要的資源。但問題是,在馬庫色的理論中『性與愛慾變為形容粗糙感性與精微感性分辨的基本概念。』何乏筆認為,
『…把性的昇華---即把性與愛情和柔情融合為一體,當作「新文化」的要點,顯然過於單薄。而且馬庫色的愛慾化的浪漫理想,顯示其以感性昇華為中心的文化觀亦嫌狹窄。只推崇感性來批評心靈論說,不應是唯一的可能性。』
不管是傅科還是馬庫色,在何乏筆看來,他們的問題都在於:對身體的認識太過簡單。雖然他們都反對傳統西方哲學身/心二元論的對立觀點以及伴隨的貴心賤身、將身體從屬於心靈的觀點。但是傅科似乎受到拉美特里『人是機器』的想法影響,只著重在身體的運動和行為的層次上。而馬庫色雖考慮到人的感性問題,但似乎對人的感性的可能性認識還不夠充分。何乏筆因此援引了了新現象學家施密茨的身體理論,擴大對身體的認識,以補充前述思想家的不足。
3. 施密茨(新現象學)對身體論的重新開發
施密茨是德國當代的現象學家,他嘗試著跳脫過去現象學家如胡賽爾、海德格等人的窠臼,試著對人的感覺、身體的重新認識而建立起一個新的現象學傳統。
在施密茨的著作「新現象學」一書中,他首先批判、反省了西方傳統哲學對身體的思考上的盲點:「還原主義(生理主義)」以及「情感的內向化」。
所謂還原主義是把人身體的感覺集中在感官的範圍內,
『我所生理主義的學說是認為:我們補捉外界信息的唯一方式,只能經由眼睛、耳朵、皮膚、大腦和周圍神經系統,也僅止於這些身體部分接受及傳遞刺激的程度。』
生理主義是把人對外界的感受侷限在感官對外界的訊息的接收上,施密茨也稱之為「感覺論的還原」。與此相關的,由於感覺屬於外在感官的功能,因此思考、情感運作也就成了內在的、主觀的「心靈」的領域,產生了「情感的內向化」以及「心靈的構造」。由於這種看待身體的方式,就產生了為當代許多思想家所批評的「身/心二元」、「主/客對立」的二元論。
但是在施密茨眼中,人的身體的知覺的可能性其實是更豐富的。
『任何有正常知覺能力,思維健全的人,都能知覺到色彩、聲音、平面、運動,但相較於此我們對於黑暗、寧靜、空曠的空間時間(比方說藉助聲音和運動)以及氣候式的氣氛、氣候的視覺氣氛(如晴朗的清晨、寧靜的夜晚、雷雨氣氛)和情感(如歡鬧、尷尬、極度的或過份的嚴肅、深沈的憂鬱)…則更能敏銳的知覺到。』
『心身二元論模式的中間地帶,存在著各個身體感受的巨大對象領域。我們不需藉助視覺與觸覺就能親身感受到一切,諸如,恐懼、疼痛、飢餓、乾渴、壓抑、驚嚇、疲倦、快感、清醒、身體的舒適、刺激感、發癢、亢奮、深呼吸時的伸展感,早晨醒來後頭腦裡空無飄渺或昏昏沈沈感,等等,都屬於這個領域。這類感受無疑具有空間性,甚至是局部性擴展,但他不像是一個形體是可分割的並且可穿透的。』
何乏筆轉述:『施密茨認為把整體性的情境明確劃分為主體或客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施密茨像海德格一樣批評傳統意識哲學把主體如何能夠達到客體這個問題看為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怎樣架主體於客體之間的一座橋樑是個假設問題,因為情境永遠是主客的共同媒介。』
在何乏筆眼中,施密茨因此主張一種「心—身---形」的三元論,但是心體和形體其實只是身體的變化狀態。這個身體的範圍除了包括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身心外,還有前述所說的第三領域。
施密茨因此擴大了人的身體的可能性,也將主/客,身/心的二元對立將以打破,
何乏筆並介紹了德國社會學家伯梅,借用施密茨的理論,而批判現代社會的「氣氛權力」、「美學營造工程」,透過更細微的的氣氛、情境的營造侵入身體的結構,操縱慾望轉化和力量的運用方向。形成了一個比傅科的『規訓技術』對人的身體更細微(因為是透過氣氛)的控制。
『傅科的觀點有接近一種「心靈的唯物主義還原」的趨勢; Axel Honneth(法蘭克福學派新生代,哈伯瑪斯的弟子)批評說,傅科的「心靈的系譜」是一種行為主義的非常粗糙的變態。』
何乏筆也覺得,
『傅科著作所蘊含的身體觀有問題』。
傅科另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常在批評他的,缺乏一個規範化的觀點(normative perspective)。形成一種「規範的淆亂」。不過在這裡,我(解影)個人比較關心的,是傅科並沒有提出一個很好的出路或改變現狀的可能,(某種程度上這似乎也和他沒有提出一個規範觀點有關係)。我們只在他晚期的著作如「性史」裡看到一些對於將自我視為一種藝術品,自我規訓的不完整構想。但這種作法,在何乏筆看來(我個人也很贊同)根本是一種逃避現實。
『問題剛好跟「心靈的形上學」很像:藝術就變為無神論者的「宗教替代品」(ersatzreligion),而被美化,被理想化,被看做社會的權力網子以外的心靈或精神的逍遙遊領域』。
阿多諾的著作雖然對身體論有很多闡發,但是他似乎沒提出什麼出路。而馬庫色折提出許多後來被60年代學生運動大量援引的概念,如:「新敏感性」、「激進敏感性」、「無壓抑的文化」等,他的理論也成為當代性解放論述一個很重要的資源。但問題是,在馬庫色的理論中『性與愛慾變為形容粗糙感性與精微感性分辨的基本概念。』何乏筆認為,
『…把性的昇華---即把性與愛情和柔情融合為一體,當作「新文化」的要點,顯然過於單薄。而且馬庫色的愛慾化的浪漫理想,顯示其以感性昇華為中心的文化觀亦嫌狹窄。只推崇感性來批評心靈論說,不應是唯一的可能性。』
不管是傅科還是馬庫色,在何乏筆看來,他們的問題都在於:對身體的認識太過簡單。雖然他們都反對傳統西方哲學身/心二元論的對立觀點以及伴隨的貴心賤身、將身體從屬於心靈的觀點。但是傅科似乎受到拉美特里『人是機器』的想法影響,只著重在身體的運動和行為的層次上。而馬庫色雖考慮到人的感性問題,但似乎對人的感性的可能性認識還不夠充分。何乏筆因此援引了了新現象學家施密茨的身體理論,擴大對身體的認識,以補充前述思想家的不足。
3. 施密茨(新現象學)對身體論的重新開發
施密茨是德國當代的現象學家,他嘗試著跳脫過去現象學家如胡賽爾、海德格等人的窠臼,試著對人的感覺、身體的重新認識而建立起一個新的現象學傳統。
在施密茨的著作「新現象學」一書中,他首先批判、反省了西方傳統哲學對身體的思考上的盲點:「還原主義(生理主義)」以及「情感的內向化」。
所謂還原主義是把人身體的感覺集中在感官的範圍內,
『我所生理主義的學說是認為:我們補捉外界信息的唯一方式,只能經由眼睛、耳朵、皮膚、大腦和周圍神經系統,也僅止於這些身體部分接受及傳遞刺激的程度。』
生理主義是把人對外界的感受侷限在感官對外界的訊息的接收上,施密茨也稱之為「感覺論的還原」。與此相關的,由於感覺屬於外在感官的功能,因此思考、情感運作也就成了內在的、主觀的「心靈」的領域,產生了「情感的內向化」以及「心靈的構造」。由於這種看待身體的方式,就產生了為當代許多思想家所批評的「身/心二元」、「主/客對立」的二元論。
但是在施密茨眼中,人的身體的知覺的可能性其實是更豐富的。
『任何有正常知覺能力,思維健全的人,都能知覺到色彩、聲音、平面、運動,但相較於此我們對於黑暗、寧靜、空曠的空間時間(比方說藉助聲音和運動)以及氣候式的氣氛、氣候的視覺氣氛(如晴朗的清晨、寧靜的夜晚、雷雨氣氛)和情感(如歡鬧、尷尬、極度的或過份的嚴肅、深沈的憂鬱)…則更能敏銳的知覺到。』
『心身二元論模式的中間地帶,存在著各個身體感受的巨大對象領域。我們不需藉助視覺與觸覺就能親身感受到一切,諸如,恐懼、疼痛、飢餓、乾渴、壓抑、驚嚇、疲倦、快感、清醒、身體的舒適、刺激感、發癢、亢奮、深呼吸時的伸展感,早晨醒來後頭腦裡空無飄渺或昏昏沈沈感,等等,都屬於這個領域。這類感受無疑具有空間性,甚至是局部性擴展,但他不像是一個形體是可分割的並且可穿透的。』
何乏筆轉述:『施密茨認為把整體性的情境明確劃分為主體或客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施密茨像海德格一樣批評傳統意識哲學把主體如何能夠達到客體這個問題看為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怎樣架主體於客體之間的一座橋樑是個假設問題,因為情境永遠是主客的共同媒介。』
在何乏筆眼中,施密茨因此主張一種「心—身---形」的三元論,但是心體和形體其實只是身體的變化狀態。這個身體的範圍除了包括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身心外,還有前述所說的第三領域。
施密茨因此擴大了人的身體的可能性,也將主/客,身/心的二元對立將以打破,
何乏筆並介紹了德國社會學家伯梅,借用施密茨的理論,而批判現代社會的「氣氛權力」、「美學營造工程」,透過更細微的的氣氛、情境的營造侵入身體的結構,操縱慾望轉化和力量的運用方向。形成了一個比傅科的『規訓技術』對人的身體更細微(因為是透過氣氛)的控制。
請問書名是什麼,有中譯本或是簡體字的嗎?我也想看看~謝謝
--- 1998b,<修身與身體(二):身體、氣氛與美學經濟之批判>,文明探索第15卷:63—73,1998年11月
---1999,<精微的身體:從批判理論到身體現象學>,哲學雜誌第29期,1999年夏季號
Hermann Schmitz,1997,龐學銓翻譯,<新現象學>(簡體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5月
Gernot Bohme,2003,古心鵬、翟江月、何乏筆翻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雜誌第188期,2003年4月1號 2011-08-30 19: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