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6 09:13:17解影

東風40期社論---我們對新東海的期望

〈我們對新東海的期望〉

《東風》第40期社論,1973年1月

打字 何佳燕

多年以來,同學們一直在議論著學校的前途,認為必須要以新的活力,新的想像力,把創校的理想通過時代的需要重新賦予意義,隨著新學年的開始,新東海在新的領導、新的政策之下,正隨著廣大新生的腳步踏遍了整個校園,就在這樣一種新的氣象裡,我們樂於表示對新東海的熱烈期望。

無疑的,東海當然是朝著進步、發展的方向進行,但是什麼是進步、什麼是發展呢?是蒸蒸日上的「業務」嗎?是大班制、小班制嗎?是學校之大小、學生之住不住校嗎?我們完全承認諸如此類問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無寧認為這些都是表面的問題,都不足以讓東海以教育的名義在社會上建樹偉大的貢獻。真正的關鍵是東海如何以一個現代大學的身份在現今世界的潮流和台灣現實的脈絡裡生存發展,只有以為這樣的考量,一所大學才可能對它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也才可能建立它本身的價值,請讓我們謹記著大學的先驅性對社會的重要,並藉此顯現出大學之社會性存在的價值,精神上的守殘抱缺,理想的忽視才是一所大學破落的根本。

例如,最近學校指出東海以後將在環境科學方面努力,以求貢獻社會,創造學校的價值,許久以來,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校方對東海底未來的嚴肅構想。這件事的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活力和想像力,因而就值得寄予最大的期望,不過我們卻要進一步指出:這只是一步而已,只是新東海可以致力的一個途徑而已,就公佈的設計來說,還是不能建構東海的理想,還是不足以表達一所現代大學所面臨挑戰的本質,我們對東海的期望是什麼呢?以環境科學作楔子,我們願意站在青年的立場提出兩個建構現代大學教育價值的方向:「大學民主化」以及「大學社會化」。

最近十年以來,因為科技壓倒性的進步,知識累積的「不連續」,經濟面底生產力的急劇更張,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卻受到了新人文主義、新理性主義之新思潮的既大且深的影響,它對社會意識的肯定,對個體平等自由的肯定,又挾著所涵蘊的龐大改革動力,深沉地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自人生觀、道德觀、宗教觀以至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的所有現存制度,都因而有各種程度的修正,並且這種改變還在方興未艾之中,這整個思潮所帶來之劃時代的改變的特性,完全由一件事情上反映出來:即青年人對一切既存制度的反省並努力創設出一套新的價值體系,而感受這種現象最深,衝擊最大也最早的,就是大學,我國的教育因為升學主義的保護,其僵硬二十年如一日。或則說外國的例子不足以為訓,或則說本國的條件自成一格。請容許我們坦率地指出,本國社會會要求教育民主化、教育社會化的客觀條件是早已存在了,只不過是還有一些人習焉不察,仍然封閉在傳統的禁忌裡而已。台灣在物質生活方面是早已西化了,所以這些物質面的變化所帶來的文化上的改變,不論程度、型態如何,是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社會的——事實上由大家對污染、勞工、農民等等社會問題的關心,以及髮式、服飾、性等等態度方面的轉變,一個新興的時代早已揭開序幕了,豈是用傳統態度以「時髦」、「虛榮」等等代表無根移植的說法所能解釋得了的,大學必須具有前瞻性,必須掌握社會前進的潮流,必須如 國父對付社會問題那樣,在病症還沒到積重難返之前,及早將自己貢獻給社會,以應合社會的需要,這樣的認識是改革必備的先決條件,在這樣的想法裡,我們所提出的「大學社會化」,是指大學以對社會的貢獻作為其存在的價值;而「大學民主化」是指現代大學在本質上所表現出來的共同參與精神。

限於東海所處的環境,我們以為環境科學正是東海對現實社會作出貢獻的一個好例子。不過正如上面所討論的,社會化是一種態度、一種認識、一種莊嚴的使命;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在一種為社會貢獻的心態下,即使運用目前的資源面對目前的限制,大學的知識及人力仍可以作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結合,課程及設施的配合也必如水到渠成般解決。讓我們舉出學術層次的實例:民國歷史上,所有大學對本國社會的參與可能要以金陵大學農學院最為認真也最為成功。這樣的精神東海應該要繼續發揚光大,例如文學院對東西文化科際性的探討,就可以有助於本國近代巨變的認識和掌握,又如政、經、社三系對台灣社會基本資料,基本行為以及過去二十五年變遷軌跡的調查研究,再如理工學院各種型態的建教合作包括規定並安排學生下工廠實習等等,每一院系都可以緊密地與本國社會結合起來,都可以幫助學術在社會上生根,而社會的需要又轉化為學術上的發展,上面所舉也只是幾個例子而已。我們不必陳義太高,在目前就有許多極具意義的工作等著我們去做,我們必須認清,大學社會化不只是口號,它必定會變成大學存在的根本理由,能認清這些,能具有活力,不管多困難,不管多小的一步,我們是必定能開始邁步的,在學生方面,社會化在現階段可以透過實習、透過半工半讀、透過鼓勵學生社團對外服務等等來進行。

關於「大學民主化」的問題,歷年以來,數不清的學生刊物討論過它,鼓吹過它,也曾提出過若干可行的辦法,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們所要指明的,只是它的一個性質:這是一個心理建設的問題,不能認清時代的特質、潮流的導向、先進的經驗、問題的根本,不能覺悟到青年對現存制度的反省、教育意義的寄託,任何民主化形式都不會具有意義。在這裡,我們把過去的建議中,摘其歷久彌新者,重新提出:如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決策,(最近校長宣布歡迎學生就學生宿舍一事表達意見,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事實上,在現代機構中,隔離感(Alienation)是最大的傷害,更不用論教育機構了,試回想同學們以往針對諸如校景的破壞,圖書館開架制的維護,榮推會的地位等等問題上反應出來的對於學校的關心,在國內是很少見的,十二年前榮譽制度的發起可說是學生與學校打成一片的最動人的例證。這是東海創校時代特具的風格,是至今猶影響及東海的校風,是至今猶令人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其他如保障學生的權益,讓學生組織(課外活動)有更大的自治權,又如讓學生在課堂裡能積極參與課程內容之商定等等,都是「大學民主化」必要的內涵。

只有透過新思潮的掌握、理想的追求,價值才得以成立,在此一現代化的新東海的契機中,我們以開創性的生命力勇往邁向社會化和民主化的大道,不僅可以開拓東海的新機運,抑且更能表現基督教大學的特質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