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6 16:54:06解影
迷途者
人總是怠惰的,偶然寫對了一篇,後來就一直重複相同的主題,共寫了五六篇,美其名為迷路系列。後來的文章都沒有第一篇那麼好運,想來評審也看出了我的怠惰。雖然不受評審青睞,覺得這篇倒是把在第一篇裡講不清楚的東西說清楚了,對自己的意義比較大。
迷途者
記得去年的某一天,妳說要帶著初次見面的我去拜訪妳的祖父母,結果卻在自己家鄉迷宮般的田間小徑裡迷了路。最後是使用手機和妳的祖父母聯絡上,我們方才從重重的果樹林中脫身。我晚上回到組合屋裡的工作站之後,覺得這個故事真是有趣,於是把整個過程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寫成了一篇散文寄給妳。妳看了之後用電子郵件回我:「….寫的真是好極了!!感覺自己就像一隻實驗室裡的白老鼠,被徹底的分析、解剖了一般…」。妳又問:「為什麼我們只是第一次見面,你就能把我的情境、感受掌握得那麼準確?」
為什麼?後來所有看過這篇散文的人也都這麼問。好似我完成的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好似我寫的不是我自己,而是另一個人。
雖然從小在台北長大,但每當有人問起我的故鄉在那裡?心理總會浮現起那個在海岸邊植滿木麻黃樹的小鎮—通宵。這得歸功於我的父親,在我還未上初中之前,只要每逢星期假日就帶著我回通宵探望祖父母和家族裡的叔叔嬸嬸。在車上的時候,他也絕對不會忘記提醒我,當初我母親在懷我時,他是如何設法把我母親從台北送回通宵待產。而在我出世的那一刻,我祖父母和整個家族又是多麼的高興。他相信,他期望,透過這樣不停持續的往返於台北和通宵之間,可以讓在都市叢林中長大的孩子,在幼年時就和故鄉的土地及親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使他們在長大成人後不會和整個家族斷絕了聯繫。
然而對當時尚年幼的我而言,回到故鄉的經驗卻並不總是那麼愉快的。首先是我那喜歡調侃我的閩南語的五叔。或許是因為從小生長在台北的關係,我的閩南語一直講的很不流利。這令我常在面對祖父母的關心問候時,脹紅了臉半天講不出一句話來。而我五叔總喜歡要我用閩南語,一一唸出眾位親戚的名字,『啊!你阿爸是阿春喔!不是阿村喔!!啊!死呀!死呀!這個囝仔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啊!』,這常令我當場尷尬萬分。
另外一件事是每次祭祖的時候,在拜完天地神明和列祖列宗後,就要低下身去拜在神桌下的「福德龍神」神位。雖然每次長輩們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小心!要小心!」但是總不免在起身時,讓頭殼被桌角撞個大包,剎時所有對祖宗神明的肅穆之情都煙消雲散,只剩下滿腔的淚水在眼裡打轉。
到了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閩南語之不「輪轉」(流利)的地步,到了令我父親憂心忡忡的地步。於是他硬逼著我日常生活中使用閩南語和他對話,雖然說錯時不會有被掛上牌子的懲罰,但是對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屢屢在言談間不停地被指正,心理也是挺不愉快的。有一天我在回鄉祭祖時,赫然發現我們家族的祖先牌位上寫的是「廣東梅縣嘉應州」,我問父親:「那這樣我們不就算是客家人嗎?你怎麼整天叫我學閩南語?」。然而父親只悠悠的應了句:「對呀!我們是『客人底』」。其實我很清楚,不只是父親,家族中所有的長輩、親戚,也都沒有一個人會講客家話。當時會說這句話,多少是在一種極度不滿的情緒下的反彈,事後我也沒有多追究。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自己也懂得在拜完「福德龍神」時,要小心避開頂上的桌角,閩南語的使用也日益熟練。祖先牌位上的「嘉應州」,就和神桌下的石頭,一起被放在一個很遙遠的角落去了!!
因著一場驚天動地的浩劫,我來到了妳的故鄉—石岡。在我熟練的使用閩南語和石岡人交談的時候,在另一邊的角落,我卻聽到他們用另一種語言在交談。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妳故鄉的父老個個都是三聲帶,或者是多聲帶。他們可以在前一句話和你用閩南語,一會兒又很快轉成客家話,下一句又轉成國語。在言談間不同的語言的轉換,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流利。好像他們在駕馭的,不是數種承載了上百年歷史與生活記憶的語言,而是一台汽車的自動排檔。
在石岡生活了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理解到,石岡人這般多元而流利的語言使用方式,來自他們所處的獨特地理、歷史環境。這裡是豐原和東勢,閩籍和客籍,工商業和農業,平原和山地之間的交界。這裡曾有過土牛溝,有隘勇線,有民蕃地界碑,這裡曾有過無數次原/漢、閩/客、官/民之間的衝突。數百年來居住在石岡的客家人,就一直在許多不同的力量,不同的語言間掙扎生存著。過去如是,地震後亦如是!!
初次理解到這個事實的瞬間,我陷入一陣沈默中。曾被棄入遙遠的角落裡的那塊神桌下的石頭。此刻又哽在我的胸口。石岡的客家人所面對的情境正是百餘年前我祖先在通宵所曾經經歷過的。他們千里迢迢的渡海來台謀生,卻在一個語言、生活習慣迥異於自己的傳統的地方定居下來。為了生存,他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到了我祖父這一代,終於能離開通宵外圍的荒瞰田野,在聚落中心的媽祖廟旁,購得一間店鋪維生。差不多也在這個時候,族人們把自己的語言都忘光了。但是不過十來年的光陰,我父親又因著家中人口眾多,食指浩繁,隻身北上往台北謀生。然後生下一個不只是客家話,連閩南話也不甚流利的我。也許是因為這樣,那天當我看到妳用國語和自己的祖父母交談時,心中的感受會特別深刻。那是妳的,也是我的生命史。是居住在石岡和通宵的客家人的歷史,也或許是所有在這個島嶼上彼此衝突、傾軋的族群所要共同面對的歷史。然而很快地,就如同我之前所認識的每個石岡人,妳的祖父又用著流利的閩南語向我問候,接著又回頭用客語詢問妳的祖母晚飯煮好了沒有。所有歷史中沈重的讓人不堪回首的記憶,剎那間變得比鴻毛還輕,抵不上晚飯後的一根煙。
回到故事開始的那一天,當我們的車子迷失在無盡的歧路中的時候,妳看到我的臉色出現了幾許默然,於是很尷尬的解釋著:『對不起!很久沒回來了,路有些忘記了…』。其實我的沈默不是為了妳,我一直沒有告訴你的是:在三年前,在我初次拜訪石岡的那天傍晚,我就在相同的地方迷了路。
那是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的一個月,我受到在石岡服務的災區義工的邀請,來瞭解地方傳統建物受到地震破壞的情形。那時天色已晚,我和帶路的義工正騎著腳踏車想要趕回設在國小裡的營地。騎著騎著卻發現眼前的道路越變越小,叉路越變越多。最後我們迷失在一大片的果樹林中,只聽見八寶圳的潺潺流水在輕聲嘲笑著我們的莽撞。虧得一位善心的在地人的指點,我們才得以離開那重重的果樹林中的岐路,走上筆直寬闊的大馬路。待回到營地時,其他的隊員都已吃完晚飯,準備要收拾碗筷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彷彿是個預兆,暗示著未來我即將面臨的命運。所謂的「重建工作」就是要不斷的在許多複雜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法令、政策中來回折衝,或是在許多不同的政府部門間,尋找各種可能的資源。這場百年來最劇烈的地震把一切的地形景觀都改變了,它把河流變成瀑布,平原變成丘陵,也把我們過去所賴以維生的一些信念都撼動了。所有過去以為可信賴、依恃的價值觀、信念、政治人物,剎時間都變得面目模糊而不可信任。我們僅能依恃著一股想要在此地生存下去的信念而堅持走下去,卻不知道前方的路徑在哪。就這樣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不知不覺間竟也走過了三個年頭。
而妳何嘗又不是另一個迷途者呢?離開了初出娘胎時呼吸的空氣,牙牙學步時踏著的泥土,妳來到北方的都市叢林。逆反著先祖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妳在日與夜、黑與白、真實與虛假的交界處,開始妳的生活和工作。在人人投以羨慕的眼光的媒體工作背後,妳整日要處理著許多五光十色,雜亂紛呈的訊息。每天晚上美麗的新聞女主播要朗聲報出今天的第一則新聞之前,妳先要把所有的訊息,整理成井然有序、清晰可辨的新聞稿給她。否則電視上衣冠楚楚、閃亮動人的女主播,將變成下一個在訊息迷宮中,大汗淋漓、衣衫不整的迷途者。妳必須不停的在真實與謊言,收視率與理想之間進行抉擇。要在重重的迷霧森林中,尋找出通往真相的路徑。然而即使妳有再多支的手機,也沒有人能告訴妳通往目的地的路徑在哪。妳只能在各種的可能性之間小心徘徊、探索,並隨時調整自己的行動,做出最即時的反應。一如妳的族人、妳的祖先百年來所一直重複的生活模式。
我和妳,全都是「迷途者」的子孫。先祖們彷彿早已知曉他的子孫的命運,知道他們從來不會是君臨天下,掌控一切的「主人」,而只會是不停的在大地上漂泊,在許多不同的力量相互衝突的空間中掙扎求生的「客人」,所以才稱呼自己是「客家人」。曾經有位先人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原鄉的血,只有到原鄉才能停止沸騰』。然而何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原鄉?一代又一代,我們傳遞著這樣的命運--以客居地為家,在家又感覺像在做客,永遠沒有安歇的時刻。也許原鄉從來就不曾存在,存在的只是那不停沸騰的原鄉的血,鼓動著每一代的人,在不論如何艱難,如何複雜的環境中,都堅持努力認真的活下去。
雖然官方的法令規定重建的工作階段到明年底結束,我想我之後還是會在石岡再待上個幾年吧!!我想認真的的觀察和記錄,曾在歷史中遭受過無數次衝突和磨難的這群人,要如何在這場天災地變過後站起來。至於妳呢?什麼時候還會回來石岡--妳生於斯,長於斯,卻又迷路於斯的家鄉?我在這裡發現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徑,不知道它到底是通往一灘死水,還是一個未知的桃花源。妳願意陪我一起去走看看嗎?
2003/4/8初稿完成於通宵
迷途者
記得去年的某一天,妳說要帶著初次見面的我去拜訪妳的祖父母,結果卻在自己家鄉迷宮般的田間小徑裡迷了路。最後是使用手機和妳的祖父母聯絡上,我們方才從重重的果樹林中脫身。我晚上回到組合屋裡的工作站之後,覺得這個故事真是有趣,於是把整個過程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寫成了一篇散文寄給妳。妳看了之後用電子郵件回我:「….寫的真是好極了!!感覺自己就像一隻實驗室裡的白老鼠,被徹底的分析、解剖了一般…」。妳又問:「為什麼我們只是第一次見面,你就能把我的情境、感受掌握得那麼準確?」
為什麼?後來所有看過這篇散文的人也都這麼問。好似我完成的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好似我寫的不是我自己,而是另一個人。
雖然從小在台北長大,但每當有人問起我的故鄉在那裡?心理總會浮現起那個在海岸邊植滿木麻黃樹的小鎮—通宵。這得歸功於我的父親,在我還未上初中之前,只要每逢星期假日就帶著我回通宵探望祖父母和家族裡的叔叔嬸嬸。在車上的時候,他也絕對不會忘記提醒我,當初我母親在懷我時,他是如何設法把我母親從台北送回通宵待產。而在我出世的那一刻,我祖父母和整個家族又是多麼的高興。他相信,他期望,透過這樣不停持續的往返於台北和通宵之間,可以讓在都市叢林中長大的孩子,在幼年時就和故鄉的土地及親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使他們在長大成人後不會和整個家族斷絕了聯繫。
然而對當時尚年幼的我而言,回到故鄉的經驗卻並不總是那麼愉快的。首先是我那喜歡調侃我的閩南語的五叔。或許是因為從小生長在台北的關係,我的閩南語一直講的很不流利。這令我常在面對祖父母的關心問候時,脹紅了臉半天講不出一句話來。而我五叔總喜歡要我用閩南語,一一唸出眾位親戚的名字,『啊!你阿爸是阿春喔!不是阿村喔!!啊!死呀!死呀!這個囝仔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啊!』,這常令我當場尷尬萬分。
另外一件事是每次祭祖的時候,在拜完天地神明和列祖列宗後,就要低下身去拜在神桌下的「福德龍神」神位。雖然每次長輩們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小心!要小心!」但是總不免在起身時,讓頭殼被桌角撞個大包,剎時所有對祖宗神明的肅穆之情都煙消雲散,只剩下滿腔的淚水在眼裡打轉。
到了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閩南語之不「輪轉」(流利)的地步,到了令我父親憂心忡忡的地步。於是他硬逼著我日常生活中使用閩南語和他對話,雖然說錯時不會有被掛上牌子的懲罰,但是對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屢屢在言談間不停地被指正,心理也是挺不愉快的。有一天我在回鄉祭祖時,赫然發現我們家族的祖先牌位上寫的是「廣東梅縣嘉應州」,我問父親:「那這樣我們不就算是客家人嗎?你怎麼整天叫我學閩南語?」。然而父親只悠悠的應了句:「對呀!我們是『客人底』」。其實我很清楚,不只是父親,家族中所有的長輩、親戚,也都沒有一個人會講客家話。當時會說這句話,多少是在一種極度不滿的情緒下的反彈,事後我也沒有多追究。隨著年紀漸長,慢慢自己也懂得在拜完「福德龍神」時,要小心避開頂上的桌角,閩南語的使用也日益熟練。祖先牌位上的「嘉應州」,就和神桌下的石頭,一起被放在一個很遙遠的角落去了!!
因著一場驚天動地的浩劫,我來到了妳的故鄉—石岡。在我熟練的使用閩南語和石岡人交談的時候,在另一邊的角落,我卻聽到他們用另一種語言在交談。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妳故鄉的父老個個都是三聲帶,或者是多聲帶。他們可以在前一句話和你用閩南語,一會兒又很快轉成客家話,下一句又轉成國語。在言談間不同的語言的轉換,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流利。好像他們在駕馭的,不是數種承載了上百年歷史與生活記憶的語言,而是一台汽車的自動排檔。
在石岡生活了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理解到,石岡人這般多元而流利的語言使用方式,來自他們所處的獨特地理、歷史環境。這裡是豐原和東勢,閩籍和客籍,工商業和農業,平原和山地之間的交界。這裡曾有過土牛溝,有隘勇線,有民蕃地界碑,這裡曾有過無數次原/漢、閩/客、官/民之間的衝突。數百年來居住在石岡的客家人,就一直在許多不同的力量,不同的語言間掙扎生存著。過去如是,地震後亦如是!!
初次理解到這個事實的瞬間,我陷入一陣沈默中。曾被棄入遙遠的角落裡的那塊神桌下的石頭。此刻又哽在我的胸口。石岡的客家人所面對的情境正是百餘年前我祖先在通宵所曾經經歷過的。他們千里迢迢的渡海來台謀生,卻在一個語言、生活習慣迥異於自己的傳統的地方定居下來。為了生存,他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到了我祖父這一代,終於能離開通宵外圍的荒瞰田野,在聚落中心的媽祖廟旁,購得一間店鋪維生。差不多也在這個時候,族人們把自己的語言都忘光了。但是不過十來年的光陰,我父親又因著家中人口眾多,食指浩繁,隻身北上往台北謀生。然後生下一個不只是客家話,連閩南話也不甚流利的我。也許是因為這樣,那天當我看到妳用國語和自己的祖父母交談時,心中的感受會特別深刻。那是妳的,也是我的生命史。是居住在石岡和通宵的客家人的歷史,也或許是所有在這個島嶼上彼此衝突、傾軋的族群所要共同面對的歷史。然而很快地,就如同我之前所認識的每個石岡人,妳的祖父又用著流利的閩南語向我問候,接著又回頭用客語詢問妳的祖母晚飯煮好了沒有。所有歷史中沈重的讓人不堪回首的記憶,剎那間變得比鴻毛還輕,抵不上晚飯後的一根煙。
回到故事開始的那一天,當我們的車子迷失在無盡的歧路中的時候,妳看到我的臉色出現了幾許默然,於是很尷尬的解釋著:『對不起!很久沒回來了,路有些忘記了…』。其實我的沈默不是為了妳,我一直沒有告訴你的是:在三年前,在我初次拜訪石岡的那天傍晚,我就在相同的地方迷了路。
那是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的一個月,我受到在石岡服務的災區義工的邀請,來瞭解地方傳統建物受到地震破壞的情形。那時天色已晚,我和帶路的義工正騎著腳踏車想要趕回設在國小裡的營地。騎著騎著卻發現眼前的道路越變越小,叉路越變越多。最後我們迷失在一大片的果樹林中,只聽見八寶圳的潺潺流水在輕聲嘲笑著我們的莽撞。虧得一位善心的在地人的指點,我們才得以離開那重重的果樹林中的岐路,走上筆直寬闊的大馬路。待回到營地時,其他的隊員都已吃完晚飯,準備要收拾碗筷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彷彿是個預兆,暗示著未來我即將面臨的命運。所謂的「重建工作」就是要不斷的在許多複雜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法令、政策中來回折衝,或是在許多不同的政府部門間,尋找各種可能的資源。這場百年來最劇烈的地震把一切的地形景觀都改變了,它把河流變成瀑布,平原變成丘陵,也把我們過去所賴以維生的一些信念都撼動了。所有過去以為可信賴、依恃的價值觀、信念、政治人物,剎時間都變得面目模糊而不可信任。我們僅能依恃著一股想要在此地生存下去的信念而堅持走下去,卻不知道前方的路徑在哪。就這樣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不知不覺間竟也走過了三個年頭。
而妳何嘗又不是另一個迷途者呢?離開了初出娘胎時呼吸的空氣,牙牙學步時踏著的泥土,妳來到北方的都市叢林。逆反著先祖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妳在日與夜、黑與白、真實與虛假的交界處,開始妳的生活和工作。在人人投以羨慕的眼光的媒體工作背後,妳整日要處理著許多五光十色,雜亂紛呈的訊息。每天晚上美麗的新聞女主播要朗聲報出今天的第一則新聞之前,妳先要把所有的訊息,整理成井然有序、清晰可辨的新聞稿給她。否則電視上衣冠楚楚、閃亮動人的女主播,將變成下一個在訊息迷宮中,大汗淋漓、衣衫不整的迷途者。妳必須不停的在真實與謊言,收視率與理想之間進行抉擇。要在重重的迷霧森林中,尋找出通往真相的路徑。然而即使妳有再多支的手機,也沒有人能告訴妳通往目的地的路徑在哪。妳只能在各種的可能性之間小心徘徊、探索,並隨時調整自己的行動,做出最即時的反應。一如妳的族人、妳的祖先百年來所一直重複的生活模式。
我和妳,全都是「迷途者」的子孫。先祖們彷彿早已知曉他的子孫的命運,知道他們從來不會是君臨天下,掌控一切的「主人」,而只會是不停的在大地上漂泊,在許多不同的力量相互衝突的空間中掙扎求生的「客人」,所以才稱呼自己是「客家人」。曾經有位先人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原鄉的血,只有到原鄉才能停止沸騰』。然而何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原鄉?一代又一代,我們傳遞著這樣的命運--以客居地為家,在家又感覺像在做客,永遠沒有安歇的時刻。也許原鄉從來就不曾存在,存在的只是那不停沸騰的原鄉的血,鼓動著每一代的人,在不論如何艱難,如何複雜的環境中,都堅持努力認真的活下去。
雖然官方的法令規定重建的工作階段到明年底結束,我想我之後還是會在石岡再待上個幾年吧!!我想認真的的觀察和記錄,曾在歷史中遭受過無數次衝突和磨難的這群人,要如何在這場天災地變過後站起來。至於妳呢?什麼時候還會回來石岡--妳生於斯,長於斯,卻又迷路於斯的家鄉?我在這裡發現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小徑,不知道它到底是通往一灘死水,還是一個未知的桃花源。妳願意陪我一起去走看看嗎?
2003/4/8初稿完成於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