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善的循環
公園裡,一群小朋友開心地玩溜滑梯、翹翹板,
突然看到一隻流浪狗在附近游蕩,
其中有個孩子建議將流浪狗抓起來玩,
就吆喝大家拿著棍棒,捕追小狗,
還突發奇想地買了鞭炮,點燃後往小狗身上擲,
在霹靂啪啦的炮竹聲中,小狗痛得到處亂竄哀號,
但小朋友們卻一個個在一旁大笑…。
鏡頭拉到另一個場景:
台北市的明德國小校園裡,
一個個2~6年級的普通班小義工,在下課時段,
到特教班的教室,教身心障礙的小朋友遊戲拼圖、
指導他們打掃教室環境,
或是推著輪椅,帶著行動不便的同學,
在校園趴趴走,享受陽光的洗禮。
中午吃飯時間,小義工還會唸故事給特教班同學聽,
期望他們能透過有趣的故事,
張開想像的翅膀,認識外面的世界。
第一個畫面,讓許多人不禁搖頭感嘆:
「孩子的慈悲心到那兒去了?」
但,小義工對特教班同學付出的場景,
又使人心頭湧上一股暖意。
同樣都是孩子,為何在人道行為的表現上,
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培育具備慈悲心與符合人道精神的孩子,
原本是教育重點卻被忽略,若下一代能以悲天憫人的態度,
對待周遭人事物,未來的世界才可能變得更和平美好。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創辦人慧禮法師表示,
慈悲心的養成,是親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個人本自具足慈悲與智慧,
卻因太多無明、煩惱、業力、人事因緣,
而將悲、智給障蔽住了。
如他所言:「赤子童心原純淨如玉,
是受到人世因緣與環境影響,日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知名禪學與心理學作家鄭石岩表示,
慈悲要從「心」做起,所謂一念三千,
一旦對他人心存恨意、憤怒等念頭,
神經網絡會傳導負面物質,對身心有害,
也對人際關係、社會和諧產生負面能量。
然而,若自小教導子女時時心懷善念,
孩子的內心充滿祥和喜樂,善的互動從身心,
一直向外擴散到家庭、社會,
終至整個世界都會有正向的回饋。
成績至上的旗幟高舉飄揚,
使得台灣教育淪為知識與分數的競逐。
然而近來,已有不少親子教育專家闡揚悲智雙運的理念,
大聲疾呼:「慈悲教育並非過時迂腐的觀點,
而是與時並進的教養哲學,更能提高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同時也是一對雙胞胎爸爸的李偉文表示,
未來世界和過去已然不同,
只擁抱好成績、好學歷,不必然能於職場上有較好的出路。
未來的世界,是專案工作型態的社會,
所需之人才,必須能跨領域與其他人團隊合作。
因此,教育孩子擁有一顆理解別人、同理別人、
為他人設想的心,培養其溝通協調的能力,
可提高子女未來的競爭力。
他並笑問:「父母不都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嗎?
如果子女能合宜展現體貼、仁慈的特質,
他的人緣會比較好,與他人能相處愉快,
那麼即使他一生成就平凡,也將會生活得幸福快樂。」
李偉文坦言:「許多父母覺得,子女把時間花在關懷與服務上,
會耽誤他的學業,這是錯誤的觀念。」
「當孩子對社會的關懷與付出愈多,
他將發現原來世界那麼大,會更主動探索求知,
並從實踐中體悟生命的意義,
進而明白讀書是為了增進自身能力,服務奉獻。」
他分析:「孩子持有正確價值觀,
了解讀書、追求學問,並非執迷功名利祿,
而是為了蓄養能力、開發智慧,
以具體落實關懷時,他不僅不會因成績挫敗而沮喪
(學習的目的是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分數),
甚至會有更強烈動機用功念書。」
這就像鄭石岩所言:
「悲智雙運,真正的智慧,是和慈悲分不開的。」
游乾桂也指出,
若拿掉善念,一流的人反而會有害於社會。
「醫生不慈悲,不能視病猶親,對社會的價值,
還不如種有機蔬菜的農夫;
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
即可能會製造毀滅世界的武器。」他直言。
因此,鄭石岩建議,
父母與學校教育必須讓孩子知道,
無論將來他選擇投入科技業、商界、建築業,
還是任何一個工作領域,
唯存慈悲善念做好自己的本業,
對整個社會才有正向影響。
(禪天下 第85期 文/ 曹麗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