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政達
馬龍白蘭度演《教父》角色時,
在兩腮塞棉花演老戲,使得他不容易笑,
反而更適合黑手黨老大的角色。
老年時,發福的馬龍白蘭度在自傳中透露,
要保持那種教父的一號表情實在不容易,
必須靠道具幫忙。
原來,不僅笑需要練習,連不笑也同樣需要。
其實,心理學家早就試過用道具保持笑容的練習,
隨後還在實驗中發現,
不管是偽裝假笑、強顏歡笑、皮笑肉不笑
或是真心開懷,只要顯現笑容就能改變壓力。
美國坎薩斯大學的兩名心理學家
就做了這樣的實驗,將169人分成三組,
分別是真笑、假笑和沒有笑容三組。
如果受試者不能保持笑容,
就要他們咬住筷子,用道具輔助,
當然,這種笑容的效果,看起來真的是夠假的了。
隨後,這三組人都要接受兩個作業,
第一是會造成心理壓力的認知練習;
第二,則要他們將手放進冰水,
感受到生理的立即壓力。
結果有點神奇,心理學家發現,
不管是真笑或假笑這兩組人,
都比沒有表情這一組,更能夠承受壓力。
只要臉上有笑容,遇到身心的壓力,
心跳都會比較慢,壓力感較輕。
我們可試著來做這樣的練習,
即使沒有什麼特別感到好笑的事,
也可練習感受保持笑容後隨著而來的身心變化。
這兩位心理學家發表報告時主張
「痛苦呻吟時也要記得笑」,
中文成語裡也有句貼切的說法:「苦中作樂」,
以前以為這只是一句勵志的話,
但現在的學界認為,當我們臉上保持笑容,
會影響到神經元,
讓大腦發出一個「一切安啦」訊號,
讓我們更可以安然承受壓力。
德國哲學家尼采從對民間的狂歡節日考據,
提出了著名的「酒神精神」──
其實就是日子再怎麼苦,也要狂笑作樂的意思。
後來的正向心理學家繼續發揚光大,
提出「縱使天塌下來,也要繼續歡笑」的主張,
現在我們可以如此的運用:
當景氣燈已經連續亮了九個象徵衰退的藍燈,
當失業惡化,生活感覺越來越苦時,
就當作是我們把手放進冰水裡吧,
再苦,都不可放棄笑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7/today-family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