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7 18:02:09眼球人

浪花筆記-舊瓶裝新酒

在台灣,說到傳統戲曲,一般人腦海裡浮現的不外乎是京戲和歌仔戲。但是隨著時代演變和外來的文化影響,許多從事傳統戲曲的專業人才都逐漸凋零。為了保存和發展傳統文化,除了有待政府的法令規劃,許多文化界人士也已經默默的在進行這樣傳承的工作,希望他們的努力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進而喜愛戲曲。
隨著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復古風,也吸引了不少年輕族群進入傳統戲曲的世界,有了新血的加入,對於發展陷入瓶頸的傳統戲曲,無疑是一種新的契機,隨著越來越多的好戲登場,也越能吸引觀眾共襄盛舉,有機會不妨細細體會傳統戲曲的魅力。

將傳統歌仔戲唱腔唸詞結合現代甚至說是西方的舞台服裝這就叫做-胡撇仔戲。在日治時代,這樣的表演方式可是當時小老百姓的休閒和心靈慰藉。
在歌仔戲的輝煌期,不僅老三台各有當家台柱,內外台歌仔戲團更是蓬勃發展。不消10幾年光景,這些家喻戶曉的演員卻逐漸消失在螢光幕前。
同時擁有傳統京戲和現代劇場底子的吳興國被認為是將傳統與現代相互結合的最佳代言人。而99年,他一人分飾10角,將傳統的京戲扮相融入莎翁悲劇李爾王,也引起絕大迴響。
同樣是舊瓶裝新酒,日前在一場傳統戲曲交流活動裡,中國的粵劇.崑劇.秦腔.川劇和上海的新興劇種-越劇,對上台灣的歌仔戲和京戲,七大劇種在台北互飆演技這可是第一次,也讓人思考傳統戲曲發展至今的困境。
不僅僅是台灣的傳統戲曲發展至今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中國即使保存最好的人才,也依舊存在著觀眾流失的課題。
除了創新,吸引更多人認識進而喜愛傳統戲曲,身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團體,國光劇團更身兼了這樣向下扎根的角色。
一個配套完整的人才培育計劃,才能讓資深演員獲得尊重,年輕演員看得到未來,城市因有文化而偉大,在社會紛紛擾擾之後,如何展現台灣文化的價值,追求藝術的力量,更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