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8 22:26:05大兵

蒙古高原(二)

「呼和浩特」(又稱為「青城」)是內蒙古的首府,距離北京市669公里,人口超過200萬人,其中包含超過十分之一的少數民族,不但是中國北方重鎮,亦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蹟景點除了喇嘛廟、將軍府之外,最有名的是漢朝王昭君的墓地「青塚」。

早在戰國時代,趙國為了抵禦北方胡人,就在陰山山脈修築長達1000公里的長城,並在今日的呼和浩特建造城池,由於當時的國君趙武靈王望見有成群的鴻鵠翱翔在雲霧中,因此將這座城池取名為「雲中城」。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便在此地建立「雲中郡」,從此「雲中」就一直是中國歷朝的北方軍事重鎮。

講到「雲中城」,就不得不說一下趙武靈王的傳奇故事,趙武靈王名為趙雍,是戰國時代非常有名的國王,從他即位之後,北方有胡人侵擾,又要與各國爭霸,於是他除了整備邊防,更致力於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當他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戰爭型態之後,做了一個在當時是駭人聽聞的重大決策---「胡服騎射」。

當時各國軍隊都是穿著寬袍大袖的服裝,武裝部隊以步兵及戰車為主力,戰車是以戰馬拉車,戰士們站在車上,因此行動極為不便;但胡人卻是穿著緊身服飾,直接騎在馬上,並以弓箭為主要武器,不但移動靈活迅速,更可從遠方射箭攻擊。

趙武靈王下令趙國戰士必須改變為緊身軍服,並開始學習騎馬射箭。由於中原人士向來看不起胡人,因此這個政策受到官員及國人的強大阻力,經過長時間的恩威並施與溝通,趙武靈王終於建立了中國第一支騎兵部隊,從此趙國不僅有效抵制胡人南侵,更開始稱霸於各國,拓展了廣闊的疆土。站在陰山的大草原上,依然可以遙想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強力騎兵厚實國力的壯舉!

再來看看王昭君的「青塚」,傳說中王昭君因為受到蒙古人的愛戴與尊敬,在她過世之後,由蒙古人每人手捧一坯黃土,將她的墓地堆積成一座高臺,大漠黃沙漫漫,卻只有昭君墓長出蔥蔥青草,因此大家就把昭君墓取W為「青塚」。

王昭君名叫王嬙,是在西漢元帝時被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單于);傳說由於皇帝後宮佳麗太多,因此找畫師將每個嬪妃畫在紙上,眾嬪妃因為要爭寵,紛紛以重金賄賂畫師將自己畫美一點,王昭君因為不屑這種作法,畫師毛延壽就故意將她畫醜,於是王昭君一直得不到皇帝的青睞;等到匈奴人前來提親,心灰意冷的王昭君便自願前往,皇帝看了畫像,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於是王昭君就代表大漢皇朝負起和番的歷史重任。

臨行當天,漢元帝才第一次見到王昭君,萬萬沒想到她丰姿卓絕、光豔照人,但迎娶的使者已到,一切都已後悔莫及;事後漢元帝一怒之下殺了收賄的畫師毛延壽,並對王昭君百般思念,不久就駕崩了。然而王昭君到了大漠之後,果然受到百般尊崇禮遇,使漢朝與匈奴維持五十年的和平共處,邊塞也出現難得一見的繁華景象。

嫁到匈奴的王昭君,幫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個兒子,但不久呼韓邪單于也死了,依據匈奴風俗,嬪妃也是可以「父死子繼」的,王昭君就上書當時的漢成帝,請求可以回歸中土,無奈皇帝要求她遵循胡人風俗,於是王昭君只好再嫁給繼位的單于(複株累單于),又生下兩個女兒。兩位父子單于都依照王昭君的建議,與漢帝國維持和平友好的關係。

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淒美故事,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所歌詠,並將她塑造為中國四大美女、巾幗英雄,詩聖杜甫有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許多人因此對於漢朝的和番政策大加撻伐,認為犧牲弱女子以換取和平是相當軟弱與屈辱的外交政策,且不論當時王昭君的心境如何,但她的確為人民帶來長期的和平穩定生活,尤其她是自願擔此重任,稱她為民族英雄一點都不為過!

趙武靈王築長城、建城池、整軍經武,為的是保護人民安全,免受胡人掠奪;王昭君犧牲自己、遠赴荒漠,亦是為了消弭戰亂、保障百姓能安居樂業。其作法雖不相同,但情操與志向卻殊途同歸。比之秦始皇為了民間一句「亡秦者胡」的諺語,就派大軍北擊匈奴(沒想到亡秦的不是胡人,而是他自己的兒子胡亥);與漢武帝為了得到汗血寶馬,派軍隊遠征西北(造成西域將汗血寶馬殺盡滅絕,以避戰禍)。此兩人窮兵黷武,造成千萬人戰死沙場,不但百姓為了長年戰亂所苦,也使國力耗弱,後代的繼承者只好以和親政策換取短暫和平。由此更可以看出趙武靈王與王昭君的可貴之處。

捨棄民族之間的意識型態,胡服騎射又如何?和親匈奴又如何?只要能為人民帶來幸福和安定,都是最正確的大策略。來到呼和浩特,站在蒙古大草原上,擎起一杯烈酒,遙祭趙武靈王與王昭君,不亦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