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
水道為現代化的象徵,代表著民眾從鑿井取水,轉變為有乾淨穩定的自來水可供飲用。
以前想要成為住家的首要考慮,必定先解決飲水還有考慮不能淹水,地勢高但得有水可取的水源方才符合。
(從第二唧筒室的大門進入,目前為說明展示室)
就像自香山遷來竹塹城隍廟附近,往暗仔街居住的平埔族挑選之情況。一來地勢較他處為高(自大同路中央路交叉口往前看,即可看出端倪)不致淹水,二來挖得到水的水井(城隍廟內的佛祖觀音殿地底下所保留的一口井)保障民生,古人對風水的智慧其來有自。
(早先新竹水道的取水為伏流水,由隆恩圳的上游集合而成。跨越眼前的隆恩圳過後,以前那處有6口的集水井)
還沒有自來水此一設施前,官方調查市內有86處的水井,但僅有13口的水質合乎飲用標準而已!
(敢問蒼生煩惱事,鞠躬盡瘁萬民誇)
新竹街廳在1914年(大正3年)雖已規劃新竹街的水道設施,限於經費幾經波折,1929年(昭和4年)方才完工通水,供3萬人來使用。
(防止水患修堤築壩,利在於民,解決用水想方取水,功德無量)
後在人口增加用水激增之下,1940年(昭和15年)增建第二唧筒室擴大供應用水,給5萬人做使用。
第一唧筒室以前這裡有3台德國的幫浦,將取水口的水送往十八尖山淨水場的分水井,中間一台已經損毀不見目前只剩兩台)
星光不負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喝水不忘挖井人,成長不忘扶養人…
(「新竹水道旅行圖」設計者用心地以6個水滴代表6口集水井,更以鐵板高表示出取水口和淨水場的落差)
人口快速發展工商急速成長,新竹原本的取水口已不敷使用,第一抽水站1981年功成身退。一度被泥流快要掩蓋的此,後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積極修復才得以呈現舊貌。
(唧筒井)
右邊的第一唧筒室是1929年蓋的,建物風格帶有歐風,左邊的第二唧筒室為1942年增建,僅露出一點點屋頂的為日式瓦片。
(頭前溪興隆大橋附近的豆腐岩,那是為了保護河床所設的消波塊,方正的外形在溪流裡好似整齊排列的豆腐而得名)
竹北快速成長,新竹腳步緩慢,車子跑在東西向快速路上,兩旁景象就像北緯38度線,一邊南韓一邊北韓?
(興隆大橋跨越東西向快速路的米老鼠圖案橋拱)
短短30來分鐘的參觀見學,感謝導覽的志工大姊(除了在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她亦在玻工館兩地奔波當義工,謹向這群志工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