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10:01:46蔡蟳

少見媽媽「掠笠仔」多見媽媽「作裁縫」

    大安溪與大甲溪所夾之沖積平原的苑裡土壤與氣候適合生長三角藺草早先漢人移民是看到平埔族婦女拿野生的此曬乾壓平接著編織成各種草蓆籠頭等用具於是有樣學樣的漢人婦女更將三角藺草的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細的草蓆及草帽來

 

(媽媽以前學洋裁的地方,好像就在清水這中山路上的帽蓆編織工會附近,樓下經營計程車行樓上在教人洋裁)

 

  之後日據時代為要發展外貿賺取外匯殖民政府大力提倡此樣的手工業讓家家戶戶的婦女多來賺錢補貼家用

 

  但也由於粗製濫造品質低下的結果導致名譽受損為要提昇草帽製品的品質不僅出台了台灣帽子檢查的法令規章後更設立帽子檢查所實施嚴格的統一檢查制度

 

  什麼啊外銷帽子居然要檢查從農業走向手工業再由手工業邁向工業,後來的「商檢局」功能即在此不是?同樣的,中國大陸開革開放後的外銷產品,事先同樣都得經過這樣一道手續。

 

(早年她作裁縫(tsoh tshâi-hông)的手藝,多少挹注了”爸爸流浪”時的家裡收入)

 

  苑裡雖是編織草蓆草帽的正宗但由於當時海線鐵路尚未開通一溪之隔的大甲則有五分車可達山線鐵路海線附近的製成品因此都送到大甲來集中並由大甲帽蓆檢查所檢查通過後再以五分車運到豐原台中的火車載到港口出貨因此被統稱為大甲草帽大甲草蓆。還有,大甲出了幾位像是校友朱江淮的父親朱麗如此的頭人統籌外銷諸般事宜,登高一呼惟彼獨尊。

 

  好比中國河北出產的甘栗,須經天津港出口所以冠上天津名稱,吃了運輸交通上之虧的,其實不乏例子!

 

(媽媽三周年忌前夕,公視《這是台灣款》節目裡介紹到苑裡的草帽,對齁!以前她老人家好像偶而有掠過笠仔)

 

  在大安溪大甲溪一帶(通宵苑裡大甲清水梧棲沙鹿)藺草編織蔚為風氣成為一道不可抹滅的風景線記得尚未搬到頭份之前清水老家的屋裡多曾見到木頭雕刻的「笠仔模」但此得自掏腰包購買,媽媽以前是這麼說的。

 

  掠笠仔(lia̍h le̍h-á),在大安溪和大甲溪的海線一帶早年很是盛行,不少女性幾乎人人都能上手。印象裡的媽媽身影,她很少「掠笠仔」(lia̍h le̍h-á)所以那顆「笠仔模」仍還是新點點(sin-tiám-tiám),又經幾次的搬家後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9020&mptao=4261

朱海君阿母的針車官方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