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媽媽「掠笠仔」多見媽媽「作裁縫」
大安溪與大甲溪所夾之沖積平原的苑裡土壤與氣候,適合生長三角藺草,早先漢人移民是看到平埔族婦女拿野生的此曬乾壓平,接著編織成各種草蓆、籠頭等用具。於是,有樣學樣的漢人婦女更將三角藺草的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細的草蓆及草帽來。
(媽媽以前學洋裁的地方,好像就在清水這中山路上的帽蓆編織工會附近,樓下經營計程車行樓上在教人洋裁)
之後,日據時代為要發展外貿賺取外匯,殖民政府大力提倡此樣的手工業,讓家家戶戶的婦女多來賺錢補貼家用。
但也由於粗製濫造,品質低下的結果導致名譽受損,為要提昇草帽製品的品質,不僅出台了台灣帽子檢查的法令規章,後更設立帽子檢查所實施嚴格的統一檢查制度。
什麼啊!外銷帽子居然要檢查?從農業走向手工業,再由手工業邁向工業,後來的「商檢局」功能即在此不是?同樣的,中國大陸開革開放後的外銷產品,事先同樣都得經過這樣一道手續。
(早年她作裁縫(tsoh tshâi-hông)的手藝,多少挹注了”爸爸流浪”時的家裡收入)
苑裡雖是編織草蓆、草帽的正宗,但由於當時海線鐵路尚未開通,一溪之隔的大甲則有五分車可達山線鐵路,海線附近的製成品因此都送到大甲來集中,並由大甲帽蓆檢查所檢查通過後,再以五分車運到豐原、台中的火車載到港口出貨,因此被統稱為大甲草帽、大甲草蓆。還有,大甲出了幾位像是校友朱江淮的父親朱麗如此的”頭人”統籌外銷諸般事宜,登高一呼惟彼獨尊。
好比中國河北出產的甘栗,須經天津港出口所以冠上天津名稱,吃了運輸交通上之虧的,其實不乏例子!
(媽媽三周年忌前夕,公視《這是台灣款》節目裡介紹到苑裡的草帽,對齁!以前她老人家好像偶而有” 掠過笠仔”喔)
在大安溪、大甲溪一帶(通宵、苑裡、大甲、清水、梧棲、沙鹿)藺草編織蔚為風氣,成為一道不可抹滅的風景線,記得尚未搬到頭份之前,清水老家的屋裡多曾見到木頭雕刻的「笠仔模」但此得自掏腰包購買,媽媽以前是這麼說的。
掠笠仔(lia̍h le̍h-á),在大安溪和大甲溪的海線一帶早年很是盛行,不少女性幾乎人人都能上手。印象裡的媽媽身影,她很少「掠笠仔」(lia̍h le̍h-á)所以那顆「笠仔模」仍還是新點點(sin-tiám-tiám),又經幾次的搬家後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9020&mptao=4261
朱海君《阿母的針車》官方KTV版)
上一篇:Small Mouth Vase與Microchip
下一篇:窮走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