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市場現況報導Ⅰ
目前,鑽石許多是在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這兩國開採的,很多人因而擔心新冠肺炎以及戰爭的影響,進而鑽石導致價格上漲。鑽石、黃金、白金等貴金屬,容易受到自然災害、戰爭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想要購賣也都小心翼翼倍感壓力!
「鑽石市場現況報導」此一系列文章,將探討鑽石的歷史、產地、價格,以及歐美先進國家對未來的鑽石市場如何因應。
西元前4 世紀以來,印度就開始進行鑽石的採集與交易。然而,在當時,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寶石,只有少數人,比如皇室和富人才能獲得擁有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九世紀在南非是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1866年該地首度發現鑽石),之前當然還有葡萄牙殖民地的巴西(1725年左右),自從有了豐富的來源後鑽石的研磨技術,也就有著飛速的進步發展,因此當前的鑽石市場即從這種的技術演變,日新月異。
目前,俄羅斯出產的鑽石最多位居榜首,其次是博茨瓦納和剛果,這些個國家,被公認為世界三大鑽石的生產國。另加上澳大利亞、南非和加拿大也出產鑽石,這六個國家約佔世界鑽石產量的90%。
想必大家都知道鑽石的價值,主要由Cut(切磨)、Color(顏色)、Clarity(淨度)、Carat(重量)這四項因素來做決定。不可不知的4C標準,我們簡單地來複習一下專業的鑽石知識如何?
○Cut(切磨)
切磨是鑽石光彩度的一項指標,從平衡性、拋光狀態,自對稱性等的觀點來評價原石,鑽石經切磨加工後能展現出多少美感。評價標準有以下五個階段:
•Very Good
•Good
•Fair
•Poor
此與其他表明鑽石本體品質的指標不同,為評價切磨工匠,對此一顆鑽石切磨技藝之呈現。
顏色的字面意思即是顏色的指標,基本上越無色、越透明的價值就越高。評價標準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顏色字面意思就是顏色的指標,越無色、越透明,價值自然越高。評價標準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D~F(完全無色透明,Colorless)
•K~M(微黃,Faint)
•N~R(很淡黃,Very Light)
•S~Z(淡黃,Light)
黃色度越強,透明度等級越低,但具有美麗顏色(例如純黃色濃度高且帶棕的色彩)色深超過Z的鑽石,則被認定為彩鑽(Fance Colored Diamond)的標準來做評估。
○Clarity(淨度)
淨度是透明度的指標,雜質和刮痕越少,評價越高。評價標準大致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FL(無瑕級,Flawless,10倍放大鏡下的鑽石內、外部都完好無瑕)
•IF(內無暇級,Internally Flawless,10 倍放大倍數下,內部無瑕僅輕微外部表面有瑕)
•VVS1/VVS2(極微瑕級,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10 倍放大的倍數下內含物極少)
•VS1/VS2(微瑕級,Very Slightly Included,在 10 倍放大鏡下,有些難以看到的內含物)
•SI1/SI2(輕微瑕級,Slightly Included,10倍放大鏡下很容易發現,但肉眼很難看到的內含物和瑕疵)
•I1/I2/I3(有瑕級,Included,肉眼可見到的內含物和瑕疵)
○Carat(重量)
克拉是重量的單位,物品越重價值越高。 1克拉=0.2公克(該顆鑽石的直徑約在6.4毫米上下),因此1公克重量的鑽石約為5克拉。
很多人在購買鑽戒時往往只會重視克拉數,但實際上,主石與其他配石和金屬配件的平衡感也很重要,鑽石的品質總體得要通過綜合判斷來確定,方屬明智。
接下來說說鑽石買賣與匯率的關係。
(鑽石報告書20230630)
相信各位都知道台灣是不出產鑽石的,所以我們必須向國外進口鑽石。因此,進行國際交易需要準備外幣而不是台幣。當進口商進了這些的鑽石後,賣給零售商則都以台幣做結算,講究品質的客人會購買所謂有證書的鑽石,也都明白要參考國外的權威報價表。那麼,行情再透明不過的「鑽石報告書」(RAPAPORT DIAMOND REPORT)上頭即標示著最新日期、鑽石形狀、重量分級、顏色、淨度的分類,價格是以美金來做標註。
零售商以幾折購入後,再以該顆鑽石的Cut(切磨)情況及與客人的交情不同,更為細心的,甚至會挑選吉祥的重量數字或證書號碼,向客人做報價。最終,購買鑽石除須看報價表單外,尚需要查看美金與台幣的匯率,台幣的強弱關係到您所買的鑽石價格,時機顯得重要所以得要注意。
如上所述,在台灣購買鑽石時我們依賴自海外進口。此時,從礦場到消費者的過程中會產生人工成本、運輸成本等各種流通成本;還有一般來說當需求增加時,市場上的分配量就會減少價格就會上漲,鑽石亦如此也。
控制鑽石產銷的戴比爾斯,成立以來一直也在做這樣的供應量調整,防止鑽石價格突然崩盤,通過根據需求來操控供應,防止供給過剩導致鑽石價格上的下跌。流通成本與供給需求,對鑽石的價格是也起到至關重要的角色。
(鑽石報告書20230707)
上一篇:不是偶發而是頻發的海產物受難記
下一篇:鑽石市場現況報導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