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 14:08:46蔡蟳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與長沙街交叉口的清水巖祖師廟

1817(清嘉慶年間)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重修時翁姓人士敬立的石柱楹聯:「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

長沙街記得曾經是傢俱一條街,如今風華不再

檐廊兩側龍、虎二堵牆分別有「南極仙翁」及「麻姑獻壽」磚雕,為臺灣現存落款(1817年)最早的磚雕作品。

渡海來臺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將守護神清水祖師的香火攜來後建廟,台灣其他各地都可見到此原鄉神明於移民的異地奉祀之情形

1853(清咸豐年間)泉州三邑人(福建省泉州府的晉江、南安、惠安縣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與同安縣人之間發生「頂下郊拚」事件。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苦於沼澤,想借道清水巖通過,要求燒毀清水巖故威脅安溪人,並答應事後會負責重修工作,但事件後三邑人毀約,單只捐獻了一對龍柱略表意思了事過喉嚨毋知燒

清法戰爭西仔反時,法國遠東艦隊侵犯淡水危及臺北城,後來淡水鄉勇迎接了「蓬萊老祖」神像開赴戰場,居然擊退了法軍。清德宗光緒帝因清法戰爭淡水告捷,御賜匾額「功資拯濟」。自此神蹟,艋舺祖師廟香火更為鼎盛。

不過淡水善信方面卻認為「蓬萊老祖」神像原屬於淡水,是淡水沒有祖師廟,才寄放在艋舺的。

艋舺清水巖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爭吵不休,兩廟在日治時期為了「蓬萊老祖」神尊歸屬問題,還打起了官司,日本推事(法官)在息事寧人沒有一推了事的情況下,決定雙方共有,輪流供奉,農曆單月在艋舺,雙月在淡水,因應五月的「淡水清水祖師成道慶典」(淡水大拜拜),五月、六月份兩廟互換供奉月份,如此情況行之多年。

艋舺清水巖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牆上有罕見的雙窗。

又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

另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艋舺清水巖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瑞芳祖師廟,再又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可見此域附近,是有安溪人居住過的清楚刻痕。

除遭遇過颱風回祿之災、拆廟,1971年長沙街拓寬部分的護龍也遭拆毀。

2016年起「蓬萊老祖」不再接受其他廟宇迎請,成為永久的鎮殿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