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成語知多少---合浦珠還
有句「合浦珠還」比喻財物還原主或人去而復歸的成語,說明此典故前,剛好碰上清明節,那我就先來說說「錫蘭王子在台灣」的故事。
話說台灣有一戶”世”姓人家的墓碑刻著”錫蘭”字樣,後人弄不清楚祖先的出處?總以為這是中國大陸某地方的地名,等到此家人有一天往福建湄洲島的媽祖廟進香,湊巧碰到當地同姓人家也來拜拜,他鄉遇宗親可是互問出處也不得要領!
沒過幾年,斯里蘭卡(以前的錫蘭) 的大學教授查訪明朝時期,該國派遣前往中國擔任貢使的皇室後代,現今下落如何?幾經多方調查,才知道當年適值國王去世後,外甥政變取得了政權,王子遂留在泉州並且娶阿拉伯女子為妻,明朝也授與他四夷通事之職,到了第15代的子孫再渡過黑水溝定居於台灣,因此是將他們的家族史給連上了。
事不察不明,理不說不清!
那麼「合浦珠還」意思,除了說中國出產阿古屋貝珍珠南方大本營的合浦,有史以來,發生過幾次的珠貝大遷移導致採不到珍珠,後被引申為政治清明自然遠方俱來,以及剛一開始說的另一些涵義。
中國歷史上有關「合浦珠還」(合浦,漢郡名,現廣西省合浦縣東北,當地盛產珍珠)較著名的故事,前後約發生過四次。
․第一次
南朝劉宋時范瞱(A.D.398〜445)所著的《後漢書・孟嘗傳》紀載著,漢光武帝稱帝(A.D.25)起至漢獻帝禪讓(A.D.220)的195年歷史。內文提到:「孟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糴(ㄉ一ˊ:把米穀買進來)糧食。先時奉守並多貪穢,詭(督促)人採求,不知紀極(限度),珠遂漸徙於交趾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
東漢時合浦的珍珠業達到高峰,可是瀕年濫採,珍珠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壞,人們都說海裡的珍珠不願待在合浦境內,紛紛跑到交趾郡(相當於今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流域)邊界去。之後,來到合浦的孟嘗幾經查訪,瞭解這裡的情況,嚴禁不法行為,大力鼓勵和保護珍珠生產,訂出有效制度。沒過幾年,海裡的珠貝又多了起來。珍珠產量上升,老百姓採珠的積極性提高,改業的一些珠民再又恢復到本行,市場活躍起來百姓生活好轉。
往常能夠採得的珍珠為何再也採不著?百姓普遍認為珠貝討厭貪官虐政,也都”浪港”跑到鄰郡的交趾去,即所謂「珠徙交趾」這樣子。孟嘗太守到任後堅持廉政,銳意改革,創造了「珠還合浦」的政績。
․第二次
唐玄宗天寶元年至廣德二年(A.D.742年〜764年)封建的統治者逼迫珠民進貢珍珠,致使合浦珍珠捕獲無度,對南珠近乎殺雞取卵的捕撈,海底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導致合浦珠貝發生了自「合浦珠還」後的第二次大遷徙。
正如唐朝寧齡先在《合浦還珠狀》寫的:「合浦縣內珠池,天寶元年以來,官吏無政,珠逃不見。」大詩人元稹在《採珠行》也寫到:「海波無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採。萬人判死一得珠,斛量買婢人何在。年年採珠珠避人,今年採珠由海神。海神採珠珠盡死,死盡明珠空海水。珠為海物海屬神,神今自採何況人。」
․第三次
明世宗嘉靖八年(A.D.1529)提督兩廣軍務兵部侍郎林富,極言採珠之害,乞請停止。奏疏中他說:「近來詔下廣東採珠,而祖宗時一般數十年一採,未有隔兩年一採的。珠之為物,一採之後,數年始生,數年始長,又數年始老。因此禁私採、數採,以使之生養。」
林富用意為勸阻世宗採珠,事實上,早在嘉靖五年(A.D.1526)已經大撈特撈過一次了,之前,便已經上過一道奏疏反對。
兩次採珠,招致人員、財務重大的傷亡損失,蜑戶們真的是以人命易珠,世宗對珍珠的需求仍未消停。根據《廣東通志》記載嘉靖十二年第三次,嘉靖二十二年第四次,嘉靖的前二十二年間合浦珠池於明史當中,最為密集的採珠期。嘉靖四十年(A.D.1561)的《粵閩巡視紀略》寫到,樂民池(今遂溪縣遂城鎮西南58公里處樂民所城,又名珍珠城)的珠貝「夜飛遷交趾界」合浦的珍珠貝忍無可忍又次遷往它域。
․第四次
明熹宗天啟年間(A.D.1621〜1627年)刊行的《合浦縣誌•事紀》上載,珠池太監擅權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貝漸稀,人謂珠去矣。之後,合浦珍珠產量漸微,再也不可與全盛時期同日而語,是合浦珍珠有紀錄的第四次遷徙。
殺雞取卵,貪得無厭,嚴重破壞,民不聊生…導致往後的清朝、民國時期,好幾百年時間此地的珍珠出產,真是少得可憐!官吏無政,珠逃不見,真的這樣嗎?但是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居然我們都不知道!
業內人士老是在講”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那敢問南珠又是哪一種的珠貝?不管是西、是東、是南,牠們根本都是同一種的阿古屋貝。棲息地的海域有中國南部的合浦、雷州半島、海南島的北部灣(國民政府仍用舊稱”東京灣” Belbu Gulf/Gulf of Tonkin),越南東北部的下龍灣,日本九州沿岸和三重的英虞灣,南印度與錫蘭島中間的曼納灣,阿拉伯灣(波斯灣)及紅海,以及南美的委內瑞拉海域。
棲息地有其條件之故,阿古屋貝往往被限制於某域而非到處都能生長,中國南部海域及日本海底裡的珍珠,其實,都與自國的王朝有相當密切之關連,因此說是珍視不如說是垂涎;至於阿拉伯灣(波斯灣),南印度與錫蘭島之間,委內瑞拉的漂亮渾圓珍珠產地,3、400年間多為歐洲人憧憬成了覬覦的對象。
日本昭和時期,該國的珍珠養殖生產雖已邁向健全化,可他們始終覺得阿古屋貝是日本的原有種,誤以為能夠生產珍珠的阿古貝僅只他們才有,波斯灣或錫蘭島的,不過是近似於此的阿古屋貝,絲毫沒曾想到牠們為同系統的貝種。近年來,透過DNA的解析,終於明白阿古屋貝是有著相同祖先的近緣種,起源於亞洲的周邊海域。
他們的與印度、中國之阿古屋貝都有共同的遺傳基因,當年乘著黑潮從南海到了更遙遠的海域。黑潮發源於一萬四千年前起至現在,因此可推估阿古屋貝是在日本的繩文草創期,從南方一帶,趁著洋流來到九州以及更北方的日本。
阿古屋貝喜歡20~25˚C暖和的海水,水溫若在13˚C以下時,攝食、呼吸等的代謝活動降低,10˚C雖然沒有立即問題,可當降到8˚C並維持好長一段時間則會導致死亡,要是升到28˚C是出現大量的死貝。
牠靠著前端帶有黏盤似構造的足絲,附著於岩石、珊瑚礁、砂礫或其他貝殼於海中,牠不在沙泥地裡生活,若埋入裡面是會暴斃死亡。當餌料發生不足或棲息條件不佳,則收起帶點微藍之暗綠色纖維狀的足絲,改換伸出貝內的腹足好比人類的雙腳一樣,移動至其他條件良好的場所,又以足絲攀附其上再來覓食生活。
野生的阿古屋,牠們無拘無束都能自由活動,不同日本剛一開始養殖阿古屋貝時,是讓海女將已插好細胞小片的育珠貝散佈於海底的底養方式,將珠貝鋪於海底再來進行餵養,反正只要有得吃牠們就不走開,甚至,後來革命性的垂下式養殖法,可用箱網來限制住居。所以說,海域汙染的環境,橫徵暴斂的官吏,動物與植物在本能條件不同之下,一旦有天災人禍,生命受到威脅,動物能傻傻不快快離開嗎?
這搭的地盤無通趁食(Tsit tah ê tē-puânn bô-thang thàn-tsia̍h),哪會無欲去外面討食(Ná ē bô beh khì guā-bīn thó-tsia̍h),珠貝自然也會怕怕全給跑光光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