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19:26:11蔡蟳

大航海時代的珍珠---5珍珠的狂騷曲

  肇因於一本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西方國家受其激發產生熱情,進而影響了歐洲的大航海史。

 

  十三世紀末,威尼斯商人之子馬可波羅返國後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戰敗被俘,獄中將其東方經歷講給同伴聽,一位獄友遂將此些新奇的故事寫下。不久後,此遊記成為了暢銷書籍,至目前,超過140種以上的古寫本仍保存於歐洲各地的圖書館。



(圖片摘錄自網路:滿珠飾的珍珠美女)

 

  書中提到只要往東方,黃金珍珠遍地,煞有其事,財寶唾手可得,如夢似幻,好比輕易就可以獲得的巨大財富,是開始激勵著歐洲一代又一代的航海探險家,頂著瞬息萬變深不可測的海象,冒著隨時吞噬人命的滔天巨浪,前仆後繼,死而後已!

 

  《東方見聞錄》書中對珍珠的描述,提到東方有三個的區域出產珍珠。

 

  一是Zipangu (Cipangu日本國,中世紀漢語對日本稱呼的譯音)這裡的人們皮膚白皙禮節周到,偶像教徒的他們在人死後採火葬和土葬此兩種方式,倘若土葬,死者的嘴巴還會讓他給含上一顆的珍珠,富有之程度真令人砸舌。

 

  於死者嘴上含著東西的「飯含」,不單日本連中國都有此風俗,至今出土古墓的死者身上仍可見到,但都是些屬於士大夫階級以上才此厚葬的情況。

 

  二是中國本土。四川省區域的河川裡可得形狀不規矩的淡水珍珠,至於福建省的泉州有著大顆粒的珍珠和寶石,這般奢侈的商品多仰賴印度商船給載來。

 

  三是珍珠產地的南印度及錫蘭島。馬可波羅抵達該處時,珍珠王國的潘迪亞王朝仍保存著命脈,及至1323年才被滅亡,他說那兒的商人們買漁船雇水夫。接著到印度與錫蘭的淺海海域(曼納灣)採珠,進行這活動必須付給當地國王1/10的稅金,為該王國的主要收入。至於那些個閒閒沒事幹的王,腰纏布帛上身裸露,填以珍珠、寶石、黃金的裝身具,無不綴滿胸前戴滿手腕,連腳踝上也是如此。

 

  但不可思議的事情是,馬可波羅來去之間都曾經過阿拉伯灣中繼都市的荷姆茲島,卻對此熱鬧無比的珍珠交易毫無記述,來過,走過,將此錯過,令人費解。

 

  不過他倒也提到,阿拉伯或波斯商人抵達印度的港口購買珍珠、寶石、香料。當他們要返回阿拉伯灣,路上怕被印度河口為據點的海盜襲擊或搶劫,這些的商人因此會將珍珠及寶石給吞下肚子裡,避免露白。可身經百戰久經事故的那些綠林好漢也非省油的燈,當抓到商人後,則強迫商人持續給喝下大量酸豆子所混和的水,酸豆具有催便效用,鐵打身體也抵不過大拉特拉,事後,海盜收集這些的排泄物後,仔細找出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的珍寶來。

 

  至於無事平安運()抵阿拉伯灣的珠寶,珍珠則拿到巴格達(Baghdad伊拉克首都)穿孔打洞後,再送到伊朗西北的都市大不利茲(Təbriz‎中國古稱桃里寺,東亞塞拜然省的首府)而此地則是熱那亞(Genova・義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商人等拉丁裔商人前來聚集進行貿易的城市。然後他們將買到的珍珠、寶石、香料再給帶回歐洲。



(圖片摘錄自網路:不管馬可波羅是否是騙子、痞子…但是他的"點子"卻播下了開創地球大航海的"種子"光這項就不得不說他厥功至偉。)

 

  稱作遠東貿易的此商業活動全被義大利人所獨占,獲有莫大利益。由於珍珠和寶石在回教酋長間有著相當高的人氣,單是阿拉伯甚至波斯的商人無法獨擅其美,珍珠交易始終是賣方居於優勢地位,可等到大航海時代一開始了後,珍珠的勢頭才逐漸的親民起來。

 

  當然啦!對於《東方見聞錄》所描寫的東方情事,目前許多學者仍有各種不同的論點,不管馬可波羅有無逐一親自到過這些個地方,冷飯熱炒,熱飯免炒,此本書到底是真是假已不是問題,僅知道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言而總之一個白賊的碰到一個神經的”(一個賣金的碰到一個買金的),起碼他把當時西方的探險家自沉睡中給喚醒過來,日後才有著新陸地的發現。

 

  透過馬可波羅此媒介的傳播,不說是捏造出來的或說者道聽途說的,總之哥倫布出航時所帶著的兩本書,一是聖經另一此書,可想見該個起爆劑的威力是如何強大?

 

  大航海時代,大顆的變形珠為人們所熟知和著迷。

 

  黑蝶貝不僅有圓形和水滴形這樣的大粒珠,歪七扭八的珍珠更常見到;菲律賓海域棲息著的世界最大白蝶貝亦如此,所以說天然珍珠的時代,與其他形狀的相比變形珠是要來得多許多。

 

  印度對此樣的珍珠需求頗高,因此住在印度果亞(Goa印度面積最小的一個邦,1542年傳教士方濟・沙勿略登陸印度的地方,目前這兒仍有許多的天主教徒及教堂)的葡萄牙人,從阿拉伯灣入手的黑蝶貝珍珠也刻意的帶往印度販售。此令人印象深刻的珍珠,葡萄牙文稱為Barroco法文轉成是Baroque,無論Barroco或是Baroque,總之源自奇怪異樣珍珠形狀的巴洛克此一詞,是1718世紀上半葉不同於文藝復興的貶義詞,現今這已失去原有鄙視的意思,巴洛克倒充滿著異常特色的藝術風格。

 

  葡萄牙人對珍珠,特別是阿拉伯灣的阿古屋珍珠原本以”Arjofal”(譯音)來做稱呼,此由阿拉伯語所指的寶石及珍珠”Johore”(譯音,馬來西亞南部隔著柔佛海峽與新加坡毗鄰的柔佛州名,也是這阿拉伯語衍生而來)一詞的外來語傳化成。可當黑蝶貝及白蝶貝此等碩大顆粒的珍珠登場後,Arjofal變成專指小顆粒的像是客旭這種細厘珠,那麼大顆的珍珠是改使用”Pérola”之叫法。



(圖片摘錄自網路:傳說中的馬可波羅東行來回路線圖。)

  好些能工巧匠面對此,也充分發揮設計創作長才,將此些個的變形珠鑲成各種圖案形狀,逼真或可愛模樣有時真會讓人發出會心一笑,甚至令人拍案叫絕呢!

 

  當向來稀少難求的珍珠源源不斷進入到歐洲,本僅屬王公貴族獨享的飾物,那時亦可在婦女的帽子、短靴、腰帶、高跟鞋等見到將珍珠刺繡其上的模樣,如此一來,從來高昂的價格可想見是產生莫大的變動了。根據1596年的文獻紀錄顯示,顏色、光澤都極好的1克拉珍珠等同當時的貨幣375馬拉維迪,1克拉約0.2公克約莫一顆5.2mm大小的珍珠。但如果同1499年亞美利加卑斯葡西(義大利的航海探險家,發現美洲新大陸者)在委內瑞拉找到珍珠,那時一顆要價2389馬拉維迪,兩相比較,百年間價格掉落至僅才1/6而已。

 

  不過!珍珠就是如此有趣的寶物,即便可以大量取得了,價格也掉得差太多了,人氣依然不減!勿寧說價格就算直直落,一般平民階級對於珍珠的狂熱,猶如溫度計的指標往上沖到幾乎破表。

 

  上行下效,上好下勝!

 

  此時面對越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德國、法國、義大利各國皇室紛紛祭出「珍珠限制令」約束百姓禁奢。好比1599年威尼斯議會公布的珍珠限制令,內容大致如下:

 

  除威尼斯總督一家以外,無論貴族或者百姓,所有女性自結婚日起算15年之後,不准再配戴項鍊和其他珍珠首飾於身上任何部位,不然的話處以200達克特的罰金。可實際上頒布此樣法律的效果不彰,1609年亦再次公布「珍珠限制令」新的內容扼要如下:。

 

  1599年威尼斯共和國有著偉大的法眼,決議結婚女性僅可在婚後15年內配戴珍珠首飾,顯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今仍奢糜成風無法矯飾!既是如此,除總督一家之女性外,既婚的女性或將婚的女性,從今爾後僅能在新婚的10年內配戴珍珠用品。往後倘有此等情事再度發生,丈夫為貴族者將被判成為債務人,一般平民人等將會被逐出威尼斯市三年,無論任何人都不允准將珍珠給帶入威尼斯市,違反者,除將珍珠直接沒收外該人判以5年的牢獄監禁。



(圖片摘錄自網路:變形的巴洛克珍珠,對珠寶設計或鑲工師來說真是項非常很有趣的挑戰,圖片的此為骨董珠寶)

 

  有樣看樣,無樣家己想(Ū iūnn khuànn iūnn, bô iūnn ka-kī siūnn)如今看來滑天下之大稽的規定,儘管又緊縮5年只能在新婚那10年內配戴珍珠的限制令,反倒沒考慮到年老色衰的偉大女性更需要此些東西來加持和潤飾,中年女士對此有欠周慮的法條甩都不甩。正如陳小雲曾經唱的”愛過才知,啥咪是癡情"那首《愛著卡慘死》起首歌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珍珠限制令來回公布過幾次,女人愛美天性,效果相當有限。

 

  17世紀起,珠寶首飾市場有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珍珠的對手---鑽石終於粉墨登場了!

 

  自羅馬時代即知鑽石此唯一的產地在印度,印度諸王,莫不訂立挖到大鑽得呈獻上繳的規定,他們每位因此都將自己裝飾得BurningBurning,令人動心,鑽石若想在市面上流通可真少之又少。

 

  話雖如此,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蝕,占印度果亞優越地理位置的葡萄牙人,他們出得起比當地行情更高的價錢,當地自然有人願意冒險走私囉!就連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處點的馬德拉斯(Madras今日印度東南部的大城市欽奈”)同樣也這般的幹!鑽石,如斯這般,開始一粒一顆的慢慢進入到歐洲。



(圖片摘錄自網路:國旗標示地大物博礦產豐富的巴西,經濟財政始終不振,到底出了什麼原因?叫人搞不懂!)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除了海路之外開發陸路的寶石商此時也出現了。像是法國的旅行家、珠寶商塔維尼耶自17世紀中葉後,前後6次累積27年時間往東方旅行兼做買賣,到過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各地。回到他們國內更將帶回的鑽石賣給路易14,緣此又得了個貴族身份的封號呢!

 

  鑽石為何能得大家愛戴的最大理由是,17世紀後葉法國發明了明亮式的此樣車工,原本亞洲諸土酋只重視鑽石的大小或重量,可在歐洲寧願捨棄克拉數發揮光亮度為優先考量,此觀念遂在歐洲廣被散播。尤其歐洲的夜宴、晚會異常盛行之故,鑽石鑽石亮晶晶,一閃一閃眨眼睛,英雄好漢,無不拜倒在此石榴裙下,夫人淑女,莫不迷戀給閃得眼睛瞎。

 

  歐洲的寶石商們,以寡占之姿自印度產的鑽石獲得了暴利,可卻在18世紀前半時期,發生了令此些人額頭冒汗背脊發涼的事情來。

 

  此起於1725年的葡領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巴西東南部一個州),一群探勘金礦的採礦師們發現到鑽石礦,不旋踵,1727年新產地的鑽石即出現在歐洲市場。當地的寶石商自然怕此影響波及到價格,使盡各種手段來橫加阻礙,好比謊稱巴西的鑽石都是印度鑽石的碎料、殘渣從果亞出口到巴西再銷往歐洲,這般的鬼話一開始算是奏效成功阻住販賣。



(圖片摘錄自網路:瑪麗•安東妮,早年為奧地利女大公,後爲法國王后。1785年項鍊事件公諸於世後,安東妮的民望滑入谷底。大革命發生後,她被稱為「赤字夫人」。)


  葡萄牙人不是傻蛋也不是被嚇大的,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將大批大批巴西的鑽石偷偷給送往果亞,再改稱印度鑽石之名來銷售。

 

  往往有新的產品出現,越是優異越容易受到抵制,既存制度得其恩惠的守舊派,勢必會誓死反抗到底,對巴西產的鑽石也不例外。所以囉,葡萄牙商人改採"偽裝產地"的方式打破僵局,成功將巴西鑽石給照亮歐洲大地。

 

  鑽石一粒佳人玉手上,珍珠幾顆衣裙翠雲鬟,此些的珍寶是帶給了歐洲王親國戚莫大的快樂。像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度夫人,路易十六的王妃瑪麗•安東妮可說是鑽石熱心的擁戴者,不過在她們的畫像上卻難覓鑽石蹤跡!反倒多看到配戴珍珠手環、項鍊的場合。

 

  肖像畫,自然得搭配珠寶能充分顯現自己行情的為上,但是鑽石在繪畫裡頭無法充足顯現原有的閃亮感覺,照相術又還沒出現,所以她們幾乎都挑選珍珠來為形象戰略加分。總而言之,一王與一后的鑽石和珍珠,無疑是當時珠寶首飾的兩大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