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9 21:47:50蔡蟳

海卡拉High collar

     在《珠寶世界》No.80『當代日本寶石學家界泰斗---諏訪恭一』文中,曾介紹諏訪會長是出生於海卡拉的家族,這兒所說的High collar不是高領(香奈爾的服裝設計大師卡爾拉格斐,最是喜歡穿此樣的衣物)或女性、男性愛梳的一種髮型,倒是指西洋與日本文化混和後,呈洋氣十足的人物、時髦的事物

 

(伊萬里燒,是以佐賀縣有田為中心所生產出來的瓷器為總稱
五彩樓閣美人紋大盤,圖片取自台灣故宮南院網頁

 

     拿日本開埠最早的神戶,該地有一家專做日本傳統糕餅”龜井堂”的紅梅燒和菓子,來做說明吧!



(伊萬里燒主要的風格,分別是古伊萬里、柿右衛門、九谷燒和鍋島此四種色繪牡丹紋蓋物,柿右衛門様式,圖片取自東京國立博物館網頁)

 

     庶民的此菓子,以小麥粉、水和加上少許的糖採梅花形狀取名,因為它非常堅硬之緣故,牙齒若不夠牢固往往無法勝任!後來等到該地有外國人紛紛入住,砂糖和雞蛋對庶民算是較容易入手,且兵庫附近有新式的製粉工廠出現,材料不虞匱乏遂誕生出和洋混和的瓦煎餅此樣東西來。雜居地(神戶會成為和洋混居的情況,請參閱: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1421950 神戶一文)外國人之需求與現代工業的並進下,各式各樣的洋菓子開始陸續誕生,洋菓子一詞遂自神戶傳散開來,那麼"瓦煎餅"可說是High collar混和文化的菓子開路先鋒了。



(乾隆生平留有近800首的詠玉詩,可見對玉器鍾愛之程度如何古蘭經架,圖片取自台灣故宮網頁)

     和洋融合表現它種情調之氣氛的海卡拉,另可從房子、衣服、飲料、音樂…見到此般元素或味道給置入其中。好比台灣各地老街可見的中西混和街屋,若硬要說不中不西的它們是什麼巴洛克建築,寧可叫它們為海卡拉式該是較為正確的稱呼吧?

 

     上星期接受中華飾金寶石學會邀請,往高雄擔任該會舉辨的『2017愛情的故事』珠寶設計比賽評審,機不可失,得空先是前去故宮南院觀賞了好幾項的展覽,當中尤以「日本伊萬里瓷器展 」「南亞美玉特展 」令我啟發最深。




香妃入嫁(約乾隆2122年,175657)開啟伊斯蘭玉器東傳中國的大門,當時乾隆他並未意識到除北印度外,還有土耳其等其他國家的玉器,凡是雕有花葉紋樣的,通通視為"痕都斯坦玉器(嵌金絲單柄大罐,圖片取自台灣故宮網頁)

       一是,唐宋以來日本權貴喜好的中國高溫瓷器,受限於原料和技術無法自行取得及燒製,等到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擄回該國的工匠,才在佐賀的有田町發現高嶺土,解決了原料與製作上的問題後,有田燒的技術蒸蒸日上,再又透過附近的伊萬里港轉運出售,伊萬里燒之名不脛而走。

 

     十七世紀中葉明清易代,趁中國瓷器外銷廢弛之際伊萬里燒異軍突起,經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轉運出口,此也成為歐洲皇宮貴族間炙手可熱的商品。尤其是和洋混和圖案風華獨具的如此瓷器, 直至今日,都留有一股它種瓷器所無法觸及的獨特韻味。


(郎世寧擅長融合中西繪畫技巧,不也正是"海卡拉"表現的手法嗎?)

     另一所謂的南亞美玉是,乾隆年間以軍功打開中亞的新疆為版圖,此後南亞、西亞的各式商品經喀什、葉爾羌之天山南路(Jade road)進入到北京,而印度、土耳其等地的精美玉器,亦成為駐地官員和族群領袖們上呈皇帝貢品之首選。

 

     印度土邦、蒙兀兒帝國(又稱莫臥兒王朝,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巴柏兒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所建立的國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等伊斯蘭的玉器,好多喜歡加上五顏六色的鑲嵌來增加華麗感覺,不過!乾隆並不特別喜愛上述之類的東西,惟僅對自然界花葉、瓜果、動物造型等主題取材的「典型蒙兀兒風格」玉器,尤其既硬且韌的冰冷玉料,得以體現出花葉的柔嫩、瓜果的豐碩、動物的精爍,方才真正感動。

 

     無論瓷器或玉器,透過一般百姓的激賞皇親貴族的加持,造成文化交流相互觀摩彼此融合,都可視為"海卡拉"嶄新之篇章,至於在珠寶設計製作上,設計鑲工師的您會想到什麼呢?









 

慕松 2017-11-20 11:26:53

海卡拉~
這是我們那年代劉型的西裝頭了~
大約是1945-55年代台灣剛光復不久之前後時段~
謝謝分享~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