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 13:57:43蔡蟳

一壺千金慢敲緊打-----姜智洋

  與姜先生得以認識全靠卓金隆先生的介紹,或許他倆同為手藝精湛進彼此惺惺相惜之故,是讓我知道新竹還有這麼一位專攻銀壺製作的達人。

 
(姜智洋先生作品)


  對茶壺我亦是大外行,早先只因業內某理事長拜託我聯繫日本高岡製壺名家森川榮月先生,後透過同屬日本經營士會於該市專業經營顧問的中畑先生介紹,方才得以涉獵一二。緣此,知曉日本貴金屬茶具的出現,約在唐朝期間應與中國遣唐使不無關連,但那都屬皇家貴冑的稀少之物,至江戶時期銀器方才粲然大備。台灣早期是移民社會山高皇帝遠管也管不著,真正富豪之家即便用了也無妨,銀器都是金貴銀貴之人方才把玩得起。

 

  出身電機工程背景的姜先生,任職新竹科學園區某公司的工程師,為何會從事銀壺製作,挺自然地引起我的好奇?

 

  原來他對每日早晚加班難免產生厭惡之感,美術工藝懷有極高興趣,此才向堂姐夫學起珠寶加工,體會動手做東西的樂趣,藉以調劑身心。

 

  某次巧合的見著台藝大林國信老師,假日教授銀壺加工鍛造的課程,於是他投入該門下學習多年後,開創出另一種的敲打人生。



(姜智洋先生天水堂銀壺作品,不僅只他有藝術天分,在藝術氣息濃厚的芎林家園裡,也能見到姜爸爸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呢)

  半世紀以來,追求茶葉的品種品質到泡茶的陶壺,以至燒開水的金、銀、鐵金屬的茶壺,人們對嘴唇至喉嚨短短12公分的講究是愈來愈刁鑽,日本的鐵壺和銀壺被炒得震天價響,有需求也就有供應。在『銀壺鍛敲技法分享課程』講演中,姜先生實事求是提及此收益還算不錯,會一頭栽入銀壺創作不無此因,毫無做作,可說是一位真性情的男人。

 

  台人與日人的審美感其實大不相同,就拿京都兩個代表建築來說個事吧!好比我們較喜歡金閣寺,倒是他們多喜愛銀閣寺,其中原因,無法以一衣帶水同文同種,不能用一廂情願投懷送抱,若要做耀眼與雅致的比較是很難交代清楚的。不過拿銀來製壺,它所透析出來的銀離子能讓水質變好,將茶湯轉化得更軟更細更綿長有其科學依據,因此,銀壺自然豐富了喫茶的樂趣。

 

(115日姜先生將銀壺鍛造技法分享給同好的『金采、金工藝術創作展』講座。)

  壺體光用一塊銀錠慢慢敲擊擠壓成銀板,不用焊接、灌模,純粹使用各種的鐵鎚、鐵鉆敲打成壺身,其他部品像是壺嘴、壺蓋、壺紐(摘紐除銀製品外,另有珍珠、珊瑚等奇珍異石)、提樑、提樑座、單柄(側把有用奇木、象牙等不發燙的材料)單柄座、蓋沿環、蜂巢(嘴孔)、響板(響片,日語稱為煮元金讓燒開了的水泡帶動發出美妙的響聲),這些個的配件都得一個個手工製作。

 

  然後將它們給逐一焊接到最後的亮光修飾。

 

  所謂慢工出細活,拿數據與經驗創作銀壺的姜先生,除本身是能夠掌握數據工程師外,千錘百鍊的實踐經驗,用手反覆敲錘用心感受厚度,光聽回音即能掌握現已敲到多少的厚度,千錘百鍊的功夫絕對不是憑空而來。此又可比衛視電影台昨天剛重播的《KANO嘉農》劇中未曾上場打球,後來卻是全能日本職棒選手的*吳波,能夠蒙住雙眼站在外野,光聽擊球聲音即可判斷出球的方向與落點,令人乍舌得同樣利害!

 

  一把好的銀壺除形體、紋樣之要求,最平常也最困難的是出水要好止水要快,說出就出出水順暢,要停就停停水俐落,要做到不滴不漏不逆流,心、手、力全融為一體,始可成就一只最佳的銀壺。

 

(銀器製作,除鍛金還有雕金(於金屬表面進行各種模樣的雕刻),切嵌(將不同材質的金屬給迫鑲至另一金屬凹槽裡頭)這樣的技法,講座展示場另又看到林國信老師採木目金方式來製作銀壺的提把、壺紐。)


  目前姜先生製的銀壺主以鍛金方式進行,所謂鍛金?是以鎚具和鐵鉆,兩者來回不斷地取得微妙的平衡感,把一塊銀板逐次退火、敲打、退火、敲打…成型。不是傳承家業純粹基於興趣走入此行,且也有想將此技藝延續下去使命感的他,相信不少壺友寄望在吃透此技法後,另也能傾注心血於茶舟、茶托、茶罐、茶杓等茶道具上頭。

 

  讓表裡如一,無論從前面看或後邊看落款天水堂名號的作品,是更加的響亮。


*吳波---二戰前畢業於嘉農後加盟東京巨人隊(讀賣巨人隊前身),曾在巨人隊擔任打擊教練的他,得意門生的荒川博,也就是後來教出王貞治稻草人金雞獨立打擊方式的啟蒙教練。為入選日本棒球名人堂的第二位台灣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