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 2013年大河劇《八重櫻》劇集 報導12---從坐式廁所說起
前面文章提到過新島舊邸裡有台風琴,接著介紹一下,當年在這宅內尚屬最新的廁所。
京都是個保守且有文化內涵的城市,明治維新前,此地的吃喝拉撒習俗很多是與別的地方不同,單單“撒”這項事兒也是相當奇特!
以往京都人對大、小便是分開處理,從農村來的挑糞夫沿街招攬生意,不管客人急或不急,都可以撒在他的木桶裡,交換代價是自己種植的蔬菜如蘿蔔、蕪菁…若是住家的話,挑糞夫在年終還會加送糯米作為“沙必死”呢!
至於租屋而居的房客,大號的屬於房東該得的所得,小號的才是房客擁有的財產,這些都是有著經濟上的對價考量。
明治維新後,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新島 襄,除了忙學校教育,還要忙傳教事業,美國教友聽說他沒有自己的居所,也捐了些錢給他蓋了自己的住家。莫說習得一身洋氣的新島,思想上同清朝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一樣西化,起碼他是知道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因此在他設計的日洋折衷房子裡,廁所採用了日本都還難得一見的坐式廁所。
在13世紀末至15世紀初的京都戰禍頻繁,住民疏開到郊外躲避戰亂來回幾次後,也把農家女人立姿的小便習俗帶回了京都。女性小便採立姿,其實也是肥料需求所要求的經濟利益姿勢。
新島宅邸裡這種京都人少見的廁所一蓋好,果真讓人嘖嘖稱奇!等到西洋文明影響了京都住民,廁所逐漸改成西式的,女子無法再像以前一樣站立小便,她們這才開始蹲下來在便所裡大小便。
至於與廁所有關聯的故事,不管是聽到的或經歷過的,在這也一倂寫下來當做笑談。
一是剛進入上海的士兵不知馬桶為何物,當看到池裡有水,想必這就是水槽了吧!於是就把大米放進去掏洗,等再看到旁邊有個把手,心想著這又是啥東西呢?好奇的傳令兵伸手給那麼的一按,嘿,大米、大米,白白的大米怎就不見了呢!
二是在頭份租屋居住時看到抽水馬桶覺得新鮮,看那轉啊轉形成的漩渦,不曉得水流有多強勁?於是找來蛋殼丟入看看,結果怎麼沖都沖不下去,事後被詰問,竹子枝炒肉絲伺候無法逃得了,也就這樣葬送了一位未來極有潛能的物理學家…
三是台灣剛剛開放日本觀光,鄉下的老先生盛讚日本進步之餘,說馬桶裡還有飲水機,不僅有冷水而且有熱水,真是太方便了☆╳○◇
四是京都讀書時,很多中國日本殘留孤兒返回日本後,依親的,探親的,接二連三都來到日本。有幾位同胞也來到我打工的餐廳一同打工,奇怪?廁所怎開始不通了呢?小小領班的我馬上想到,肯定是還不習慣廁所文化的人給弄的,於是叫來了一問,他們異口同聲的都說“有報紙當廁紙,那真是太舒服了啊”…
“漏氣求進步”都是需要學習得來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