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20:00:53Captain C

引導孩子自省

教養孩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夫妻的立場一定要一致,兩人要溝通,互相配合;否則,可能教養收不到效果,夫妻反目。我就是負面的例子,他,在孩子最需教養、建立規則、學習自律的關鍵階段,不斷地扯後腿。

 

幼童期到小學低年級,是孩子個性養成的黃金時期,在這期間,教養原則一定要說清楚,界線分明,如果沒有做到,孩子就會接受不一樣的待遇,不一定是處罰,可能是原先可以看電視三十分鐘,現在變成只有十分鐘,或是原先可以由他決定要看甚麼節目,但是因為小孩沒有做到,所以就不能自己決定節目,而必須要看別人決定的節目等。這些教養原則相信許多相關書籍上都是如此建議的。

 

我認為這些原則經過新世代專家實驗、建議的確是有其道理,要特別提出一點,鼓勵,對孩子是很重要的。而且是事前的鼓勵,說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比方說,希望孩子每天自己起床,可以說「每天都自己自動起床,媽媽相信你做得到,你吃完飯都會自動把晚收好,時間到了自動起床,也是一樣的。不難,對不對!」提出孩子做得到的例子,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是有憑有據,是根據她以前做到的表現而來的。

 

最重要的是,每次不要提出太多原則或規定,而且按部就班,根據孩子的程度與能力,提出N+1的要求。

 

甚麼是N+1? 比方說,這一季要求孩子自己走路去上學,孩子需要時間適應,不要在短時間之內提出下一個要求。那麼,下一季就可以和孩子研究怎麼搭公車去學校,也就是下一階段的任務只比上一階段的任務難一點點,而且不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而較難的任務,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讓孩子從中觀察、學習,並且在熟練的過程中培養信心和勇氣。

 

當然,有時孩子做不到,或忘了這是他答應的,每天要做到的,或是要推翻自己以前的承諾。怎麼辦呢?這時就要和已經開始發展個性和開始嘗試獨立思考的孩子聊聊了。

 

鼓勵+分析,比較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分析,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示範分析(一星期不用臉書,可能會有甚麼後果),然後是帶領孩子分析(一天不上臉書的後果,三天?一星期?一個月? ),最後階段,當然是引導孩子自己找出好處或壞處。

 

教養,不是說教,最重要的是從中幫孩子養成人格與未來生活需要的能力與特質。

 

在我的失敗經驗中,上述這些我都做到了,但是,毀在他這一關。比方說,教導花費的原則,終極目標是引導孩子思考,「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因此我常常是把關者,請孩子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沒有(也就是引導孩子分析),會怎麼樣?但還在這步驟時,他,就已經等不及地拉著孩子去刷卡,還責怪我,「這麼小氣做甚麼?孩子想買就買給他嘛! 你沒看他這麼想要!」是的,就是想要,而非需要,所以孩子買了也不知珍惜,因為這個東西的購買過程沒有經過腦袋!

 

更可怕的是,孩子只聽到「別那麼小氣!」這個對媽媽的形容,而認為媽媽很小氣,媽媽或對小孩很小氣,那就更糟糕了,在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孩子只想到是媽媽的錯,而沒有自省,到底這個東西我需要不需要?!

 

這種行為模式或思考習慣,如果沒有及時糾正過來,就會成為「外因式」歸因,在發生負面狀況時,孩子傾向把過錯歸咎於外在因素,也就是缺乏反躬自省的能力。

 

都是從教養開始,而教養,從一對相愛的父母開始。



上一篇:我的憂慮

下一篇:氣炸人之教養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