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6 22:19:54can

電影節日誌(八)-完結篇

4/4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Part III: From Sark to Finish》(打算看此電影的朋友最好不要讀)
這天的狀態奇差,看Peter Greenaway沒有睡著已是奇蹟。承襲上兩Parts, 這Part說依然是歐洲史,同樣的形式化。點題的是電影在開首提出了一個問題:「『Once upon a time, there…』故事一定要這樣子說的嗎?」沒錯,首尾呼應的Peter Greenaway在電影的結局告訴大家,Tulse Luper是他寫的故事,不論他經過了多少歐洲史,電影本來便是虛構的。電影本是好看,但這一齣是有關電影本質的電影,不是給一般人看的電影。有機會的話,應該由頭把三部曲再看一遍,Peter Greenaway的腦袋轉的太快,看一遍根本追不上。

Peter Greenaway果然是一個電影理論家。

《Notre Musique》
由於狀態太差的關係,影片睡了一半,根本無話可說。友人告之這次的高達比起從前的易看。我只看了一半也覺高達難得有如此清晰的Story Line, 其他的唯有有機會重看再說。

5/4
今天只看《珈琲時光》一齣電影,看罷我竟不想再看剩下一天的電影節,彷彿已經找不到比這更好的電影了。但友人說第二天Kiarostami的《Five》也是向小津致敬。沒法子,一定要看。

有關《珈琲時光》,必須另文再談。

6/4
《10 on Ten》
再上一節電影課。

場內很多人睡了。不奇,那有人看電影是打算來上課的?但kirostami的課我多聽十遍也願。看完電影後,記得的東西不算多,因為大師句句精警,沒半句廢話。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句(字眼也許不太準確):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cinema is (about) human beings…”

“… film making only needs a camera, 3 lenses and a couple of tracks…”

《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時要張無忌忘記招式,方可融會貫通。我不知我記得算不算多,但真的能融會大師的教誨的話,我想我會懂得如何拍電影。

還有一點,如果小津和侯孝賢是最懂得拍火車的導演的話,kirostami便是最懂得怕汽車的導演(還有只有聲沒有畫的導演)。

《Five》
如果這電影不是獻給小津的話,大可以把它當作前衛電影(雖然現在也和前衛電影相去不遠)。若侯孝賢的《珈琲時光》是重構小津的世界,Kiarostami便是解構小津的世界。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本來便是有關生命的。這五個鏡頭拍的便是「生生不息」。小津的故事雖然「動」,但內在生命是不動的。侯孝賢的不動還不及Kiarostami這般的徹底。Kiarostami把小津的內在精華化做五個鏡頭,這種做法,大抵只有他才有種做。對這電影,我是喜歡之極,但唯一讓我覺得這電影不及侯孝賢般貼近小津是因為海。Kiarostami印象中沒有拍過海,而小津的海也不甚讓我深刻(雖然《東京物語》中的熱海也是經典)。

我還是較愛侯孝賢的重構。

後記:
今天決定放棄看賈樟柯的《世界》,我認為是對的。無論《世界》好與不好,以《珈琲時光》、《10 on Ten》及《Five》作為我這次電影朝聖的終站,是最完滿的結局。以三齣有關電影的電影完成今年的電影節,大概這生沒有機會看電影節也無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