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正思惟」一貫解義
八正道-「正思惟」一貫解義 興毅忠信
又作「正志」、亦謂諦念,起心動念思惟皆不離真理大道的範疇,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邪思惟、漏正思惟、無漏正思惟。
正思惟又作諦念、諦見。即明見,即思苦、集、滅、道四諦理,斷滅惡之欲念,而生起正當之正欲念,是故能實踐正思惟,即不致於造出身、口、意三惡業,免陷於煩惱苦縛,止於至善處,於此世能覺悟成就而證涅槃。
正思惟指正確思惟,以引導生如理、如實的智慧。特指離開世俗的錯誤分別,離開邪妄迷謬,而作真理大道的純真妙智慧之思索,即指聞、思、修、以證妙慧。
在學道修行的歷程上,有些問題如果不思,它就不通。佛祖坐在菩提樹下,並非在閉目養神,而是就宇宙、人生的核心問題在集中心力進行思惟,只有把難題解開、突破,才能豁然大悟。可知正思惟不僅不會妨礙修行,反之,要斷惑證真,只有用思惟做工具,向自心求答案,以證菩提,才能一勞永逸,以思惟到達無思、無為的境地。
「正思惟」:凡有所思,不離真理佛法,皆無邪曲,稱為正思惟。凡俗之人的思惟,妄想紛飛,由妄想發動身、語、意,而造作種種業行;若聽聞四聖諦、無常、苦、空、無我及中道實相等道理,即將過去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轉為正法淨法,從今而後所思所念,皆離一切惡法、邪執。若能正思惟,如此意業自然清淨,佛土淨。
八正道的前兩個項目「正見」及「正思惟」,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從困擾中獲得解脫。至於其餘六項,是處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煩惱。能夠從這兩類的煩惱得到解脫,就是出離三界,得證無生。
效聖法賢的正思惟。
聖人何以成聖:
老子──返樸歸真,清靜無為,無為而化。
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
白陽應運的前人大德成就因素:
尊師重道,謹守佛規
積極開道,樂道不疲
知恩感恩,報恩了愿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南海古佛勵志:
思無邪,何處非南海,
志於道,吾家即仙鄉。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核心,就會精通六藝。
孔子教學的條目。孔子培養學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而四者之間有其次第輕重之分,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即志於道,求道而有志愿的正思惟,斯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蓋惟至道篤,故能德成於心。游於六藝之中,不僅成才,亦可以進德修業。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何處非南海?志於道,吾家即仙鄉。尊德性而道問學,下學而上達,乃儒家修行的內外之道。禮主敬而樂主和。誠敬於內,則不欺於鬼神;奉獻於外,則利益群生。
學道修道要建立四條件:
一、親近前人善友(善知識);
二、多聞正法(多多的聽法參班);
三、如理思惟(如理作意)理則真理佛法;
四、法隨法行,就是依佛的大乘經法,經如理思惟,然後依佛規、愿力行道。」
※「如理作意」的作意,是思惟。修習定慧,是注意於內心所起的境界。一般來說,修定──「繫心一處」,「攝心」,「住心」,都是要「作意」用功的。」
上一篇:八正道-「正見」一貫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