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第二章 體用章2-1
《道德經》心得--第二章 體用章2-1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讀經心得:
「道體」超出萬物相對之上,是絕對的,也是樸實無名的,所以既沒有美醜,也沒有善惡,更沒有愛憎紛爭。及至道體分裂落入後天,一切美醜善惡等相對於焉而生。
這四句經文是說,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而追求美,彰揚美,而不知美與醜是相對比較而存在,彼此相生,而又相互轉化的;人都知道怎樣是善,並嚮往善,執著善,而不知善與惡同存一體,彼此相成。
天下事物,皆是大道自然之演化,陰陽互變之造作。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成萬物,故天下事無不有陰陽相對,皆是一元含三,一體兩面的綜合體。由於陰陽二氣的演化,故任何事物都含陰含陽,正反兩面,在表像上就表現為真、善、美與假、醜、惡。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和可變性的特徵,因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美中有醜,醜可化美;善中有惡,惡可化善。
任何美與善的事物,本身就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本因、內因、外因的條件而轉化,醜會轉化為美,美亦會轉化為不美;惡會轉化為善,善亦會轉化為不善。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恆的美,把善的事物當成絕對不變的善,因而片面、執著地去追求,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修道之人應該懂得,大道之妙,美者貴乎藏,善者貴乎隱。天地造萬物之神機,迴圈無端,無始無終,人無法知道其中的奧妙。世人所知之美,所知之善,皆是大道運作的一種自然顯露。世人只知表像的美與善,而不知美與善是自然無為中的產物。人只知美之為美,只知美之華麗表像,而不知心靈美之內核;皆知善之為善,而不知真善的實質。追求有形之美,有為之善,並以此炫耀於外。此種出於私心的華表之美、有為之善,是為不善、不美,有害於心身,損性害德的,故應視之為惡。
大道本是渾然一炁,沒有美醜善惡之分。若說美說醜,說善說惡,皆為偏執,是二法。大道之狀,儒曰“隱微”,其中有不睹不聞之要;釋曰“那個”○,其中有無善無惡之真;道曰“玄關”,其中有不思不慮之密。大道根源本來如此,一經人的主觀想像,便落入後天巢臼;一經人的心思擬議,便墮入蹄窩。雖然古聖仙賢以美善讚歎大道之妙,皆是就道的恍惚之象而言,並非實指某個物象的端倪。世間事物,有善就有惡相對,有美就有醜相隨。美醜善惡,都是後天陰陽之氣所生的對待,才有此正負參差之不齊,而非先天一氣的渾然整體。太上在此以美醜善惡相比較,是在教修道之人,要知大道之〝一〞不二,凡是執著於美醜善惡一端,都是捨本逐末,都不是大道。
佛魔在於一心。人心善惡,皆由人心而起,本心不二,不思善、不思惡,離美醜兩端。心善則佛,心惡則魔。佛魔無定性,但隨心念之善惡以為轉移而已。
誠實、謙恭、慈悲、勤儉,善念也。
欺詐、驕慢、嗔恨、淫惰,惡念也。
故一念善,則佛應之,心身環境成為祥和,而化於佛土。不獨善念愈善,惡者亦轉而為善。
一念惡,則魔應之, 身心環境轉為惡劣,而化於魔。不獨惡者愈惡,善者亦轉而為惡。
故曰:凡聖不出一心,善惡皆由心造。心佛則佛,心魔則魔,理之固然也。
大道非於聲色感官而可察得,大道之玄妙,『道』於天地未始,乾坤未立之祖根也。修道者能離分別、絕名相,以感天恩師德,所處事則無為而應物,立處超然,了悟生命真論,就不起美醜善惡二法之想,常存不二妙心,合大道無為真常不二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