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9 17:13:47福哥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十牛圖-(5)馴伏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

  十牛圖-(5)馴伏

    綠楊陰下古溪邊
    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牧童歸去不須牽」〝牧童〞可形容一個修持者,〝歸去〞是言:回復本來面目(明上座),欲求反本歸元。

“綠陽陰下”是形容“色相界”,“古溪邊”是形容“空相界”,也就是說,只要牛兒(心意識)野性全消入正定時,那麼無論是在色界(入世)或空界(出世),都能放收自如。
同樣的,人的妄意、脾氣、毛病、習氣全都淨化,正了心,也誠了意,心猿意馬皆歸三藏所安定,而不起妄動。自性佛也知〝主〞保無恙了,能純靜乎精粹,則起心動念亦會合乎天理良知,不待修持克制,不假勉強作為。
此則保任功深,生處漸熟,熟處漸生,舊習漸消,性功斯顯。已見變化氣質之明效矣。此時身中的〝心意識〞這隻牛兒已馴伏了,于是牧童(修持者),不勞牽調,在薄暮濃雲的芳草地上,步步自隨主人之後,不須牽制了。〝牧童〞這個修持者,在〝歸去〞回復本來面目(明上座),欲求反本歸元這條正道上,就不須再牽制,不必在芒繩(佛規.戒律)驀鼻穿牽著,使其反本歸元,回理鄉。

六祖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百丈懷海禪師,還有一個弟子長慶大安禪師(793—883)。後世受到他啟發的,就是明代的“牧牛圖頌”。 長慶大安稱自己在溈山三十多年不學溈山禪,但牧一頭水牯牛。這些牧牛公案後來逐漸形成圖卷,並由許多禪師依據圖卷作成偈頌,從而成為圖文並茂的禪門心法著作。《五燈會元》卷四本傳記載,他有志于參悟玄極之理,最後懂了《遺教經》一段話:“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牛總是想去吃草的,修行就好像拉著牛鼻子,也就是要管住你自己,照顧好你自己。

福州長慶大安禪師,別號懶安,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陳。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817)於建州浦城縣鳳棲寺受具足戒。後受業于黃檗山(今福建福清縣境內),學習律乘。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深感所學於自己的真實受用不大,嘗自念言:“我雖勤苦,而未聞玄極之理。”於是振錫孤遊。在前往洪州的路上,大安禪師碰到一位老父點化他說:“師往南昌,當有所得。”

於是,大安禪師便逕自來到洪州百丈山,參禮百丈懷海禪師。初禮百丈禪師,大安禪師便問:“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禪師道:“大似騎牛覓牛。”

大安禪師又問:“識得後如何?”

百丈禪師道:“如人騎牛至家。”

大安禪師進一步問:“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百丈禪師道:“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大安禪師由此領悟佛旨,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馳求了。

後秉百丈禪師之命,前往大溈山輔助同參師兄溈山靈祐禪師,創居溈山,充當典座。在大溈住山期間,大安禪師躬耕助道,克盡職守,為眾所敬。後歸福州怡山,廣化閩中。長慶大安在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去世,也就是黃巢(875起兵,884自殺)起義的時候,塔於愣伽山,諡圓智禪師。

長慶大安禪師上堂云:“汝諸人總來就安(大安禪師自指),求覓甚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擔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陽焰相似,何時得相應去!汝欲作佛,但無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眾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覺佛,更向何處別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