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 13:08:17福哥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十牛圖-概要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

    十牛圖-概要

牧牛即調心意識,調習吾人久積之習氣,是佛教〝北禪〞修行之法門,屬於漸修之實踐工夫,也可作為〝南禪〞的悟後起修的心要,實強調自我淨化、自我轉化、自利、自覺、及自我完成的歷程與目的;南禪雖主張頓悟,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但並不排斥悟後起修的自我淨化的修行工夫,何況自家的生命若不能淨化,如何能淨化他人的生命以度眾呢?

關於調心意識,《易經》中曾言「君子卑以自牧」,此中之牧,即調整、自我規範、自我軌律之意;佛教《遺教經》也說:「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放逸,犯人苗稼」中的牧牛,更是守身格心之工夫,如牧童之牧牛,勤慎約束,不讓其放逸,犯別人田稼;
馬祖禪師問石鞏:「汝在此何務?」答曰:「牧牛。」又問:「牛作麼牧?」答曰:「一回入草去騫鼻拽將來。」牧牛之義,也首重修持,不使縱逸。

  相傳為元代普明禪師所作之《牧牛圖頌》,共十圖,按修持之次第,計有(一)未牧第一(二)初調第二(三)受制第三(四)迴首第四(五)馴服第五(六)無礙第六(七)任運第七(八)相忘第八(九)獨照第九(十)雙泯第十。

牛之未牧,猶人之未修,倘若偶一迴首,便欲牽制,正如牧童出現,尋得牛之蹤跡,於是以芒繩導之於正軌,故牧牛圖之前四圖未牧初調受制迴首,是初學入門之四種修持過程。

馴服無礙任運則是學養工夫,初階後的轉機三過程。馴服即馴伏,息其奔馳散亂之心。而無礙與任運,類似孔子所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工夫,自「未牧」至「任運」、「無礙」屬於研練修習之可見工夫,是有名言可說,有文字可表的,

自「相忘」經「獨照」到「雙泯」等三個境界,則非言語文字可以詳釋,非自身「親証」、「會証」不可,屬於五明學中的「內明」,歸於自心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整個「牧牛」調心之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