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第七十五章 貴生章
《道德經》心得--第七十五章 貴生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起)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承)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轉)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合)
此章老子認為,寬容的為政,比暴虐的為政要來得高明了許多。因為,一旦人民不畏懼死亡而進行反抗,為求生存而暴動,那樣,為政者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也是王道的仁政,比暴政專制得民心,為政王道以仁而無為自化,不求生生之道而乃長生,太上老君所強調的〝長生〞為真我自性(德性)的永存,而非色身不壞,故其存心養元,在積極方面:當攝生復性,修道以內修,用道以養本性。在消極方面:是克制妄意情欲,勿戕生機,不會因貪利者害己,縱慾者戕生 ,肆傲者納悔,諱過者長惡。
讀經心得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飢:不得溫飽(饑為整年收成不好,飢為肚子不得溫飽)。上食稅:在上位者之賦稅。執政的人,只顧自己縱慾玩樂,對於人民失去「仁、義、禮、智、信」的常德,而失信於民,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饑餓。在這個時候,課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勞力用盡的情況下,自然就飢餓不堪了,民不聊生,受飢受凍。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難治,以其上者之〝有為〞好用私心,就是執政的人,失去仁、義、禮、智、信常德的原因,多立法禁,繁雜重疊,所以人民也跟著奸詐虛偽,使民無所適從,是以難治。此以上奉下,以上之有餘,補下之不足者。即以一人事天下,不以天下事一人之意。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輕死者〝不重死〞輕用其身,不怕死,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這都是在上位的人縱私欲人心用事,求生之厚:指過份肆其耳目口腹之欲,利欲薰心,而戕害生命,過份奢侈的原因,使民窮於應付,因感到生不如死,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結果。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無以生為者〞不貴生,不以生命為重的。賢:勝。所以,唯有清心寡慾,恬淡虛靜,才是真正貴重他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縱慾太甚,反而是輕親自己的生命。故知,在上位者,如能看輕自己的權勢尊榮,不以臭皮囊之耳目口腹之欲為重,不以自己生存為重,如此當勝過那大肆其耳目口腹之欲自私自利,因而践害生命者來得強。
心得結論
本章所謂:『無以生為者』,即不欲以假我之生為生,而以真我之生為生,能以真我為主,而善養之,則假我亦能得其所養,如能使真我、假我合而為一,則『道』即是我,我即是『道』,老子為了能達此目標而提出了『嗇』之工夫,以此而努力,亦非強調色身不壞,而是提昇真我的層次。蓋人有二我:一為色身的〝我〞,即佛云臭皮囊,是生、老、病、死、死現象,故被稱『假我』;一為靈性之真我永生不滅,雖然看不見,確實有它的存在,故稱為『真我』。
事實上,也證明人生若只為『求生之厚』假我之慾望,這就喪失了人生斯世的真正目的,每日受著物慾驅使,不惜用任何手段去攫取財貨,拚命掙扎永無休止,雖然在攫取上可能出人頭地,但在內心上卻多是灰白空虛,因為在『求生之厚』上所得到的受用,究竟是枯燥沒有意義之生活,在心靈上並不能因物質之豐而有所安思,相反的更因物質而變成擾心勞形,所以得不到真正,正道真理的人生,就是幻影似的盲目追逐,所得到的也只是幻影似的滿足而已。
太上老君所強調的〝長生〞為真我自性(德性)的永存,而非色身不壞,故其存心養元,在積極方面:當攝生復性,修道以內修,用道以養本性。在消極方面:是克制妄意情欲,勿戕生機,不會因貪利者害己,縱慾者戕生 ,肆傲者納悔,諱過者長惡。
元神喻君也,民喻精氣也,喻民之飢,由上食稅之多(妄意慾望之多)。心為身主,天君(元紳)泰然,百體從令;若元神天君因妄意而不寧,則一身精氣耗矣,豈但下田傾倒已哉?
人心血心之所以難治,皆因性亂心迷之故,因好用私心,以人情用事,所以妄意慾望之多,使心不能清淨,性君難大定,故不能遏意惡於動機,慎心物於隱微,則妄意難治,隨心物之馳騁而失其真神,真神不得其用,則人心血心難伏矣!
人心血心之肆無忌憚,皆因內心求生之厚:指過份肆其耳目口腹之欲,則使人心血心之肆無忌憚,糊作亂為而不畏天理之報應是以輕死。
欲求長生者,用何法?無稅其食,無空無為,無求生之切,一心內固性德,外無貪求,內外貞白。貞白者,夫惟無以生為者,是不求生而固道。道存者,故不死(永生),是貴其生也。苟能如是解脫,真性永生,寧假我死乎!犧牲奉献(不量力而為),道成天上。
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七十四章 司殺章
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七十六章 柔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