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21:37:43福哥

論語-為政篇-第三章

 
《論語》-為政篇-第三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讀論語心得

“道”者導也,領導也,這章是孔子以「法家」與「理家」來做一番的評比,法家講的是以法律來治民,理家講的是以「理」來啟發人民,俱有德性及良知良能,由人民來自治,人民有了忠怒的心,在不背良心的情況下,去自理自治,簡單來說就是修行修道。宗教、一貫道不用法律去約束,修行者都是自理自治自渡的,雖然有戒律、佛規,這都是不得已的權法,其實每個修行人,上求佛法真理以自渡,下化眾生以渡人,渡人等同於渡己,親民必須先新民。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孔子他說領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以政治體制來領導“道之以政”,再用法制來管理,“齊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罰他。但是用法制來管理人民,這樣一來“民免而無恥”,一般老百姓會避法,鉆法律的漏洞,而且會逃避法律責任、及處罰,他還會自鳴得意,認為法制奈何他如何,產生毫無羞恥之心(違背良心)。這和道家老子講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道理一樣,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而無恥(無良心的耳朶)。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又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假如以「道」善性、良心的啟發,來導之以德(合於理的性德,五常之德)來引領百姓,每個人都能接受啟發常德,受到禮的教化的涵養,“齊之以禮”,以禮教化。「齊」齊眉擧,達到人眉毛的高度。來自“舉案齊眉”的略語。比喻夫婦相敬如賓,有敬的內涵,誠敬之以禮。能夠以性德,(五常之德)來引領百姓,且能誠敬之以禮,到了這種程度,則是個有良心善性,恥的美德的修道君子,則“且格”,格者正也。書曰:「格其非心。」,也就是正其心也。格」亦有「革」意,改正之義,聞過則改。

孔子教人,一個為政教化者,用常德(自性本俱的五常之德)來教化於民;用於禮讓,誠敬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自治而知恥,而且能夠聞過則改,這孔子已經點出來了。當今的修辦領導者,心須引以為鑒。

心得結論

為政教化以“德”為本,再以學道修道來敦厚德性,孔子這章告訴我們,為政教化者,要真正能多懂得這個道理。而且還要用真誠的美德,「良心」的羞惡之心「恥德」,來正其心,心正則意誠,君子之心光明磊落不欺。

「戒律、佛規」,先天 皇申愛子思子心切,恐怕修道諸佛子無規則可循,致難以返回無極故家鄉,故早已訂定佛規十五條,以為修道人躬行實踐之規條。而佛規十五條不離自性德,六祖云: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又云:心地無非自性戒。

這章的重點在於,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引導後學進道,自身必須以自性常德(五常之德),來帶領後進或帶領道場。以誠敬之以禮,使其有羞惡之心(恥德),聞過則改,是義之端也。義者路也,正道也。

引証:一個文王的至德的故事,來做修辦之範本。

孔子曾讚美周文王「至德也已矣」,文王的道德的修養及教化達到極致了。文王當時,有虞、芮兩國國君,為了交界地起了爭執,久久無法調停,就相約往見文王。兩人一到周朝國界,看見農人們在相鄰的田埂互讓;遇到路上有年老的長者,大家相約讓路;再走進朝廷,看到文武官員個個彬彬有禮,謙讓有加。兩位國君看到這般景象,生起了大慚愧,心想爭地的事如果告訴文王,反而玷污了至德的文王,就不好意思先行告退。回國後,一起讓出爭執的地方,後人稱這塊地方叫「閒原」。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更加讚嘆文王的德風,因為文王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讓人打從內心生起羞恥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