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8 13:32:27福哥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五 玄德章

 

《道德經》心得六十五 玄德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起)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承)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轉)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合)

讀經心得:

這章是老子一再強調自然,返樸歸真的可貴,讓百姓返回到敦厚、樸實、忠厚、的天性。老子深知智慧與巧詐是孿生兄弟,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以巧智治國,則群眾相對以取巧詐而竊之,以統治者一人之私欲,治天下,必定註定要失敗的。反之,以誠信為鵠的,上行下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居上位的人好德,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甚,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下面的人跟著上面的人做事,不是服從於上面的人發號施令,而是信服其(好德樸實)言行。前人的人喜歡這樣,後學的人一定更喜歡。因此緣故,做前人的人對(好德樸實)的言行,喜歡與不喜歡,不可以不慎重,是道場同修的表率呀!此與五十七章所謂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是先後相互映的。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自古以來,一個有德修行踐道的好領袖、治理者,善以自然常道來治理天下百姓,並不是讓百姓以爭權奪利,多見巧詐,而蔽其良知,使民失去純樸敦厚,而是教民歸於無欲純樸之境。

六十五章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一般庸人讀此章,往往不加用心,以為老子主張“愚民”。“愚民”政策是專制國家的專利,專制國家依靠暴力和謊言來維持統治,各種媒體無非統治者之喉舌,國家壟斷一切言論的媒介。論老子主張“愚民”者實際上就是認為老子的理論是在為專制者服務。這種觀點是對老子整體思想的一種片面解讀。

老子倡言“無為”,主張君主實行“任自然”之治,我無為而民自化,實際上就是讓老百姓由天性率性發展。故嚴復批老子曰: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由此可知,主張老子為專制者服務,主張愚民是多麼的無知。

無為,本身即意味著順應天性之自然而不造作。愚民,必然意味著洗腦謊言,洗腦謊言正是被老子所不齒的。老子也多次強調政治的基礎在於“信”,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正確理解“將以愚之”的含義的關鍵是對“愚”字的認知不同。《老子》書中的“愚”多指一種褒義,為質樸敦厚之意也。比如,《老子》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王弼注“將以愚之”曰:“愚”謂「無知」,守其真性順無為自然也。河上公章句注“愚”:使質樸不詐偽也。

與“愚”相對的是“明”的概念。在老子的語境中,“明”意味着矯揉造作,意味著虛偽巧詐。王弼注曰:“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

俗云:天公疼愚人,愚人不可解為不學無智的人,應解為直善敦厚之人(善良的人)。六祖云:直心是道場。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接下來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但從字面上看,老子是一個地道的“反智”主義者。這個智不是說妙智慧,而是說人的利心機心,也就是多見虛偽巧詐。大抵上而言,百姓所以難治,是因為人民智巧詭詐太多,這是背道而行,故難治理矣!如今之理財專員,教你如何逃稅,對國家不誠實納稅,使大企業逃稅,使國家收入減少,人民失去的福利分享,弱勢者無依,產生社會公平正義之失衡,以世智辯聰為犯罪者脫罪的律師亦同。

所以,以一己之私來治理百姓,用巧詐洗腦來治理國家,必會造成上不誠民不信的結果,反而使國家帶來傷害,反之不用巧智而以誠樸敦厚的的德行來治理百姓,使百姓歸向純樸,自然是國家百姓的福慧。知道這兩種治國的方式,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兩者的差別(國之賊、國之福)而有所取捨,這是一種法則。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能知順應人心之純樸敦厚,而以「善為道」為楷式為法則去努力實行,這可謂之,為至德,至道必凝焉。這至德玄妙無上之道,既深奧又意義深遠,又和萬事萬物相反,能使萬物之用巧智、心機者,反回本來之善(復明性德),令萬物百姓回歸於純樸(順合於自然),如此方能達到與道合而為一的大順(大同)之境界。

心得結論

此章,第一句話就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在以前,確實對這句話誤解頗多。現在看了注釋,尤其是明白了老子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才明白老子的苦心是讓人們返回“真誠樸質”,而不是愚民政策。俗云:天公疼愚人,愚人不可解為無知無智的人,應解為直善之人(善良的人)。六祖云:直心是道場。

呂祖云:是謂玄德之道。玄德者,仰之彌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致中和之道,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古之善為道者,必慎其獨也。如此,可謂深矣深矣。天地萬物,俱從順生,惟道逆之,謂之與物反矣!如是乃至於大順,從逆(反)而順,從順而生,復返於逆,歸於太玄,入於上清,保合太和,混沌之體也,謂之乃至於大順。嗟夫!善為道者,難矣哉。

孔子孜孜不舍,喊著行仁由義,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種積極精神和擔當精神,讓人佩服不已!我不為,誰為之?老子說:不可為、不可為,越為越糟糕,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你這麼上下折騰幹嗎呢?不如“無為”,清淨自然。道家言「樸」,儒家言「誠」,大致而言老子不尚智而尚樸,不尚剛而尚柔,不尚強而尚弱,不尚偽而尚真,不尚巧而尚愚,這一切的尚「樸.柔.弱.愚」均是儒家心目中的「誠」,更何況老子每喜言「天之道」而與中庸一書「誠者,天之道也」相同,由此可見儒、道的融會貫通處。那麼何謂「誠」?中庸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以人法天者也,即是法天之誠,法天之自然。中庸又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與明合在一起便是「道」了,就是德性反回無極理天的大道。故曰:「雖天下至誠,為能盡性」以此盡性之極功,便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了。
他們都是想返回,一個想回到〝原樸太初〞及一個想回到〝人之初性本善〞。原來這不過是兩個趨向不同的聖人,不同的處世、入世、出世的修行觀而已。或者是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借鑒這兩個聖人的觀點,都可以作為強而有力的支撐。後學到底是不是可以“愚之”,不論是老子意義上的純樸自然,還是後人誤解的愚弄之以滿足一己之私欲,要看你的體悟了。

「與物反矣」可解為,與一般凡俗人所認知及觀念、作風是相反!凡俗的人生觀與出世聖者的出世觀是相反的。凡俗只看到自己個人,聖者看的是「大道」整體的宇宙人生、眾生,乃至「大順」的大同世界彌勤淨土,師尊師母的普渡收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