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三 無難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起)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承)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轉)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合)
讀經心得:
道本至虛而無為。至靜而無事。至淡而無味,這章是老子又重提無為而無不為之旨,若「無為」本有其本體,所以就不是無為之所謂無為,倘能掌握住這無為之源頭,則在事事物物上,便自然表現出與世人迴異之「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因此對大小、多少利益等之分別,就等量齊觀了,而對恩怨親疏之世情也就不與計較了。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聖人以道為懷。故所為者無為 ,為公而不為私,無為而後無不為,不露形跡不見作為,無心不經考慮。所事者無事,從道體而發,心中不理事相之顯與否?在似無事之中見其所事之功。所味者無味,率性而出,無所善於味,而後能知味。世上事無滋無味。聖人以道為懷,故教人「以無為而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用為進道之綱領。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所以聖人虛靜無為,以保持對細微潛流的異變的敏感性。天下的難事、大事,必須從簡單、細微之處做起,不可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登天,聖人告訴我們大即重視,多即強調。意即視小為大,視小為多,教人不可輕視忽略「小、少」自然無對待。世上視大與小差別多少?。圖謀事情的原則是:難的從易著手;大的由小開始。對小者,要當大者來對待;對少者,要當多者來對待;聖人無德怨之對待心,視眾生為一體,故以德還報眾生,如果對方存怨,那就以德回報。計劃克服困難,那就要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如果要成就大事,那就要從細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簡易之處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之處開始的。因此,聖人不貪大,卻能成就大事;常人輕許諾言,卻很少能夠兌現;常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必定遭受很多困難;聖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難,所以終究不會有困難。世人每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取之,然道至虛微,淡泊無味,人皆以為小(看不見)少(無為不著於功德),故棄而不取,聖人棄功名以至小至少為至大至多,能為無為,無為不著於功德故能得無量壽,又聖人任他人之怨,無報復心,彼以為有怨,在我全無報復之心,彼必以我為德。對怨恨之人以德來對待他們,所以大肚能容天下事,笑口看破古今愁。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一般而言想要完成難事須先從容易的地方計畫做起。想要完成大事須先從細下的地方做起, 天底下最困難的事一定要先從最容易的地方做起,天底下的大事一定從細小和容易的做起,所以後來才能成就其大。聖人了解這個道理,不自己認為自己偉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凡事很草率的答應他人之請者,必定很少守信用的,而常常把事情看成很簡單而不詳加計畫的,最後必定會遭遇到困難重重及失敗,由於這個緣故所以聖人對每件事,都很慎重不馬虎,到最後也沒有任何困難之事了。
心得結論
以下用系統工程的典型工作,去闡述此章,把他用在道場道務系統的運作亦同。
系統工程的典型工作。對工程總目標的分解就是"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把一個工程的總目標分解為多層次、分階段的分目標委派給子系統的自然穩態或子系統的目標承諾,然後注視並策應子系統實現這些分目標的穩態性或目標承諾的可信性去完成。理想的目標切分委派境界是:分派給子系統的分目標是子系統自然的穩態趨求,而工程總目標又對應於子系統基礎上構建的整體系統的自然穩態趨求。生態系統的超穩態,以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的效益極大化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自然達成的。這種系統自身蘊含著自組織自優化機制,"工程總指揮"是一個無所事事的"為無為"、"事無事"者,或一雙"看不見的手"。老子所崇尚的通過"為無為"、"致虛"、"守靜"而成為"不知有之"的太上渾君,就是這種類型的"工程總指揮"。這種類型的"總指揮"已實現權力的充分下放,完成了中心控制職能,向社會自組織自優化機制的成功委託。權力的充分下放就是"終不為大",通過這種下放與委託而實現社會的總體目標就是"終不為大"而"成其大"。
如果如上所說的"工程總指揮"完全"致虛"而成為"不知有之"的理想狀況不能達到,那麼,工程總目標就由指揮中心與各子系統建立的某種目標承諾關係的履行來達成。在這種情況下,承諾關係的可信性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時,既要注意子系統對所分派的任務的承受能力,又要注意得以驅動子系統做出目標承諾的回報許諾對整體系統的可接受性(怨望往往就是因為這些回報許諾的失信而引發的),所以,指揮中心一定要有"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的體認。
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並加以認真對待,讓工程總指揮在"味無味"的寡談風光中保持對細微潛流的異變的敏感,因應怨艾而報之以德,那麼,整個系統工程就"終無難"了。
一個道場用颱風來作比例,颱風越強,越完整的觀察在於颱風眼的形成,強烈颱風,颱風眼就看得很完整很清晣。因為中心是空的(為無為),若道場中心拿實,則可知這道場規模不大,發展也不健全。中心一拿實,則壇務趨於被動,壇務一被動,道務的活潑性就萎縮;中心為大,壇務為小,但小的失去動力,那大中心則萎縮,則道務難以圖大發展,道場怨聲四起。道務不可圖大而忘小,一個道場子系統壇務必須健全,壇務健全則人才道親有一套健全的培養機制,當每個壇都很健全,合起來就是一個道氣大的中心,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安定的狀況容易維持,事情尚未發生變故之前容易防範。太脆弱的物品容易破裂;太小的東西容易遺失。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應該先有準備,事情沒有變亂以前應該要能事先防止。合抱的大樹都從小樹苗開始生長,九層的高塔是由泥土堆積起來,旅行千里是從腳下第一步的跨出開始;萬物的發展必然依照其自然的特性而發展。道場負責人如果任意依自己想法行事,一定會失敗;固執的人不會成功。
老子教人修道的最高綱領: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如此方能達聖人之境也,把道務達到健全與完善。欲達此境界人人皆可為,人人皆可修,人人皆可至,然聖人自至今甚寡的因素,乃在於其至易而實至難,似至少而實至多,至小而實至大,孔子亦有感慨曰:「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可見儒與道,自其「小」者而視之,雖理有萬殊自大者而視之,則道無二致。
故本章之啟示如下:
為無為:為:行之也。無為: 不見有所作為也。就是以無為的態度處事。 處事接物誠能以清靜無為、從容自然之方式行之,順道而行,以達於至善。無為而無不為。天地無為而萬物生,日月無為四時運,聖人無為天下治。是聖人教我們如明鏡照物,去而不留。
事無事: 事:即所為者也。聖人清靜為主。故所作之事。人不見其有事也。聖人之心跡判然無所留礙,事之來也因其來而應之,不起意必(固執)之念,事之過也,因其過而忘之,不存固我(固執我見)之想,終日應事而實無事也。以不攪擾的方式去作事。聖人的行事,不以心機行事,不為功業行事,不為名利行事,心性中純然虛無為懷而行事。
味無味: 味:五味也。無味: 言以恬淡為味。聖人教我們如細嚼菜根,淡中有味。在常人視作平淡無奇、單調乏味,甚至看不上眼的事物裡,尋找到人生樂趣,所謂自得其樂也。一松一竹,山鳥山花,都是普通到尋常事物,但聖人卻從中感受到無窮興味。秋菊堪餐,春蘭可佩,不亦樂乎!大部分人都喜歡追求刺激新穎,但聖人卻總是喜歡沉醉於別人視作乏味單調的玩藝兒或學問中,自得其樂!
辛棄疾《鷓鴣天》: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不論看到有趣的,或是無趣的,我都要從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我將不再強求有人賞識我的材華,不再亟亟於追求功業,反而會收起鋒芒,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過平常日子,畢竟世間還有很多美好事物!)
大小多少: 此句略有三義:
(1)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
(2) 將小看作大,大看作小。大事從小作起,多事看少化繁為簡。以對待大事的態度處理小事,以對待複雜的態度處理簡單。
(3)
世人皆以名位為大,以利祿為多而取之。然道至虛微淡泊無物,皆以為小少,故棄而不取。聖人去功與名,釋智遺形,而獨與道游。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故以至小為成其大,至化繁為簡而其全。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
輕諾必寡信:聖人教我們每一舉手投足,均當本乎誠,否則必然言行不相顧而招人物議。多易必多難:聖人教我們凡遇事都先在難處著眼,繼而在戰戰兢兢的謹言慎行之下,絕不可輕視草率從事,自尋苦惱。夫輕諾(輕言應人之請),必寡信(缺少信用),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凡事以小立基,則成其大;以易為本,則無其難。
☆圖謀事情的原則是“難的從易處著手;大事由小事開始”。處理難事要從輕易處入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開始,還很細微的時候。天下難事,必然開始於簡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於細微。凡事應慎於始!天下之事至難者,有至易存焉。至大者,有至細存焉。人不見其易與細,而於難處圖之,大處為之,必終無成。苟能圖之於易,而為之於細,鮮不濟者。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不為大:不自以為大。成其大:成就了大事情。聖人知本末之切要。故不為其末而為其本。一言之兢。一行之必慎。所為者雖不大。而成功則大也。所以,聖人不自限於做大事,故能完成大事。聖人始終都不自以為必須獨攬大權,所以能成就大事。
凡輕易許諾的,必食言而寡信。凡見事認為容易而輕為者,必然會遭遇很多的困難,必定有始而無終。做事太輕忽的必定一事無成。聖人總是將事情當作難事來處理,謹慎地將難事分解成一件件的易事來解決,最後難事就漸漸變成易事而完全解決了。道場十五條佛規,以「謹言慎行」來作結尾,是有他的道理在。
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二 道奥章
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四 輔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