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30 09:09:06福哥

《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二守母章


 《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二守母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起)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承)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轉)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合)

讀經心得
一、起:首段破題,點出題旨。
二、承:即承接,承接上段更深入說明。
三、轉:有兩種寫法。
      1、轉向題目的另一角度。
      2、舉例說明。
四、合:合寫正反總結,不忘呼應題目或題旨。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地下有一個比天地還早有的「道」,道生天地為之「始」,無名天地之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雖然無形狀卻能生天生地生萬物,這是萬物的本源。道是萬物之本源,先於萬物而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其能生萬物,故可稱為天下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道○生一,一本(母)散萬殊(子)。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母:根源也,根本也。既知「道」生萬物,人是萬物之一,當人找到萬物之母,也就是道時,就應該明白作人的立場,與賦性之 申,也因此了解咱都是  上帝申娘的子女。所以要效法天地那樣無私無欲,不要再醉生夢死,迷失自性,流浪生死,輪迴六道,而不知返本認  申(母)。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既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後,便要依母(申)命而行事,遵守母(申)之所囑(守住本源,人之初.性本善),如能此者,便不會再誤入岐途,忘本逆母,如不忘本逆母,就永不退轉,不落入生死輪迥終身就沒有危殆了。

塞(色)其兌(類),閉其門,終身不勤:老子教我們守母(源.初.本)之道,(即返本歸元之道)的方法如下:「塞」者守閉(守玄),「性」君有道,則六根門頭,六賊不入,三毒不生,則神不外遊,心不外用,内養有餘,而外用自足,隨物處物,因事致宜,不勞而功自成,不為而事自就,以此為自修之道,自然終生受用不盡,沒有憂心吃力終身不勤的感覺。

「兌」為口,「門」為耳,聖人體會道,貴在修道與行道的要訣,在於善於使用「口、耳」二門功夫,所以説人人的種種官能,如能善用它,即是成道的「墊腳石」如果惡用它,又成了「絆腳石」了,就像這一張嘴巴,講道德説仁義的是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也是它,就像這一雙手,扶人的是它,推人跌倒也是它,莫怪老子嘆曰:吾愛此身,吾患此身。如能運借假(身)修真(性)以行功立德,可證無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反之,若一味嗜慾,必然妄語、妄聽、妄動,勞神於酒色財氣名利之中,用心於機巧之内,嗜慾日增,事故紛陳,應援不暇,終身役役,如此喪失善性,失其本心,日馳於外,根本自壞,必是終生無可救藥。此是不知其子,不守其母之害也。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能細察細微的意念就是明的功夫,見(觀)小(意念)則重分析而見,事、理也明。守柔德就是守道,守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所以叫做「強」。

由以上得知,迷人之所以「終生不救」,乃根於不注意內心深處「意念」之妄動,而終失其「道」,而引來禍辱,且不知以柔(仁德)克強(堅貪)之功,而引來利害夾攻,倘若能從最根本的方寸心田,為入手功夫再削除逞強好勝的堅貪、妄意、無明;大學云: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這樣才能收「守母知子」之全效。因善能守柔者(守仁之本心),雖不顯於有為,其為必勇,雖不示於外用,其用必果,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是善於守住柔德,才能致強,無堅而不化,何謂守柔,佛曰:無住、無念、無為也,儒曰: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用妙智慧的心燈(般若)、心德向外照耀,心德内照,内性光明,不必再流轉生死輪迴,遺留災禍給自身帶來禍殃,故謂習(襲)常,老子說以上所述本是因襲「常道」而來,並無新奇之處,只是這些常道雖經千經萬典永遠不變,其常德亦不變。求道後,明道之人,最能善用妙智慧來啟迪眾生,再以自性般若來觀照内在之心德,不必再流於生死沉淪及罪惡當中,此即最上乘自是千秋萬劫不變的道理啊!

心得結論
此章是在教人習常(襲常)的功夫,追尋大道的根源,不可向外覓道,迷宗失本,要去除私慾、執若妄見的蔽障,方可知「道」為萬有之生母(申),須親道守申,不可悖道,以免自遭身殃。

天地下有一個比天地還早有的「道」,道生天地為之「始」,無名天地之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雖然無形狀卻能生天生地生萬物,這是萬物的本源。道是萬物之本源,先於萬物而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其能生萬物,故可稱為天下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道○生一,一本(母)散萬殊(子)。母:根源也,根本也。既知「道」生萬物,人是萬物之一,當人找到萬物之母,也就是道時,就應該明白作人的立場,與賦性之 申(母),也因此了解咱都是 上帝申娘的子女。所以要效法天地那樣無私無欲,不要再醉生夢死,迷失自性,流浪生死,輪迴六道,而不知返本認 申(母)。
既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後,便要依母(申)命而行事,遵守母(申)之所囑(守住本源,人之初.性本善),如能此者,便不會再誤入岐途,忘本逆母;如不忘本逆母,就永不退轉,不落入生死輪迥,終身就沒有危殆了。老子教我們守母(源.初.本)之道,(即返本歸元之道)的方法如下:「塞」者守閉(守玄),「性」君有道,則六根門頭,六賊不入,三毒不生,則神不外遊,心不外用,内養有餘,而外用自足,隨物處物,因事致宜,不勞而功自成,不為而事自就,以此為自修之道,自然終生受用不盡,沒有憂心吃力終身不勤的感覺。

「兌」為口,「門」為耳,聖人體會道,貴在修道與行道的要訣,在於善於使用「口、耳」二門功夫,所以説人人的種種官能,如能善用它,即是成道的「墊腳石」

觀世音菩薩於『楞嚴經』耳根圓通章中對我們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阿那律陀,是佛之堂弟。於過去劫中,曾以稗飯供養辟支佛,因而九十一劫享受榮華富貴報。阿那律陀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我最初出家時,過去世九十一劫中享受富貴命,故今生還有嬌生慣養習氣,且因修禪定未有根基,經常喜愛睡眠、打盹。有一日又犯愛瞌睡毛病,受佛世尊訶責:你那麼愛睡,將來可能會墮入畜生道。世尊偈曰:「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子。」我聞如來訶責後,自己哭啼自責甚深,業障深重如是。乃發勇猛心,誓奮發精進用功,終經七日夜不臥不眠,因久不睡而致雙眼失明。
我眼睛既然看不見,正不知如何修行之際,如來見我因精進而失目,便教我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使我能不循眼根、不依光緣,而能見十方一切色相之天眼明法門,得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此金剛三昧係使可見性元爍爍發顯,照耀十方界,遍一切處,故證得金剛如如不動三昧。
經此用功後,因而得眉間以上之半頭天眼,不用肉眼之根性,而能以見性精明,觀見十方虛空,洞見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物,洞通後所見精確真實,無任何質礙,有如觀掌中之果,分明絲毫不差,如來印證我得阿羅漢果。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所證得者,乃是旋轉可見外塵之見根,循種種見根所依諸緣,逐漸脫黏內伏,而歸入見精之元體,使其精明不依根緣,而能見十方世界諸物。因之,我以眼根因緣,證得見性洞明,旋見根而能循本元視物,最為殊勝無上。

如果惡用它(六根),又成了「絆腳石」了,就像這一張嘴巴,講道德説仁義的是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也是它,就像這一雙手,扶人的是它,推人跌倒也是它,莫怪老子嘆曰:吾愛此身,吾患此身。如能運借假(身)修真(性)以行功立德,可証無生。

反之,若一味嗜慾,必然妄語、妄聽、妄動,勞神於酒色財氣名利之中,用心於機巧之内,嗜慾日增,事故紛陳,應援不暇,終身役役,如此喪失善性,失其本心,日馳於外,根本自壞,必是終生無可救藥。此是不知其子,不守其母之害也。

能細察細微的意念就是明的功夫,見(觀)小(意念)則重分析而見,事 、理也明。守柔德就是守道,守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所以叫做「強」。

由以上得知,迷人之所以「終生不救」,乃根於不注意內心深處「意念」之妄動,而終失其「道」,而引來禍辱,且不知以柔(仁德)克強(堅貪)之功,而引來利害夾攻,倘若能從最根本的方寸心田,為入手功夫再削除逞強好勝的堅貪、妄意、無明;大學云: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這樣才能收「守母知子」之全效。因善能守柔者(守仁之本心),雖不顯於有為,其為必勇,雖不示於外用,其用必果,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是善於守住柔德,才能致強,無堅而不化,何謂守柔,佛曰:無住、無念、無為也,儒曰: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老子的說法顯示出:道為本,知為末,知以道為本,知識是要嵌存於道的。離道之母(本),知識之子為其末,則終身不救。妙智慧的光為母(本),學之知識為子(末),末離本則為機巧甪事,為終身之殆。

用妙智慧的心燈(般若)、心德向外照耀,心德内照,内性光明,不必再流轉生死輪迴,遺留災禍給自身帶來禍殃,故謂習(襲)常,老子說以上所述本是因襲「常道」而來,並無新奇之處,只是這些常道雖經千經萬典永遠不變,其常德亦不變。求道後,明道之人,最能善用妙智慧來啟迪眾生,再以自性般若來觀照内在之心德,不必再流於生死沉淪及罪惡當中,此即最上乘自是千秋萬劫不變的道理啊!

白陽修子能「守母知子」,以妙智慧的光,才能堅固定向,由此進而在修辦中所行所事,當盡屬「自性」分中所出,始由何處生來,終又歸於何處,其體曰道。本章不言道權曰「明」,故能復歸其明者,修辦之能事才算究竟了。

本章乃以「是謂襲常」為結尾,以示此「守母知子之道」實乃是修辦常行之德,再説老子取用「襲」字亦大有道理,是在告訴我們相承之道統,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是守母知子之道,實是承「道」之總本體,相遞襲常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