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一章
《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一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起)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承)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轉)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合)
讀經心得
一、起:首段破題,點出題旨。
二、承:即承接,承接上段更深入說明。
三、轉:有兩種寫法。
1、轉向題目的另一角度。
2、舉例說明。
四、合:合寫正反總結,不忘呼應題目或題旨。
此章老子主張知行合一體用兼備,明道德時便要實踐道德,實踐道德的最高意境為,是能在行道的時候而忘於道,用德的時候而忘於德,道尊德貴之真正處在於此。
道生之,德畜之:宇宙天地萬物均由「道」之所生化,故道為天地萬物之根源。道生萬物為天地根,而道之生化後須以種種的功能(德育),來蘊育畜養滋長萬物。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形之,勢成之:然道妙與德能之玄妙無形無象,故須以陰陽二氣來撮合與調配,襯托出道德之奧妙,且須靠其自然之趨勢因勢利而前進或成長。諸如春天的氣來了,物物不得不生,秋氣天的氣來了,物物不得不成。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萬物萬象,沒有不尊崇「道」的生化,而貴重德能的畜養之功能。然而大道雖尊道貴德,卻不自尊其尊,不自貴其貴,不對萬物施加命令而常處於自然,也就是不干涉萬物,物物各自然以生,各自然以畜,所以自然而尊貴著,各自然以畜,所以是自然的尊貴著,去道法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所以「大道」能以其元素生化萬物,「德能」畜養群倫,此當中當然有不斷的長養、撫育,使萬物得以體性完全,神全氣足,使之各安其位,得以生生不息,化機滋潤謂之生,陰陽内含謂之畜,晝夜變化謂之長,五氣潤和謂之育,「亭之」為直立物,即讓物抬頭挺胸,體性完成謂之亭(成長),「毒之」物過熟,則為腐敗的開始,故有成熟之意。就是萬物逐漸向上成長,以致於成熟,神氣全足謂之熟,保固性命謂之養,覆蓋在物之上,也就是護之不為其所傷害謂之覆。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道生成萬物卻不自執其功,作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雖長養萬物卻不加以主宰,道的作用因為有這樣的大德大能,這叫做「玄德」,所以稱為幽微奧妙,深不可測的至善之德。
心得結論
宇宙天地萬物均由「道」之所生化,故道為天地萬物之根源。道生萬物為天地根,而道之生化後須以種種的功能(德育),來蘊育畜養滋長萬物。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然道妙與德能之玄妙無形無象,故須以陰陽二氣來撮合與調配,襯托出道德之奧妙,且須靠其自然之趨勢因勢利而前進或成長。諸如春天的氣來了,物物不得不生,秋氣天的氣來了,物物不得不成。所以萬物萬象,沒有不尊崇「道」的生化,而貴重德能的畜養之功能。然而大道雖尊道貴德,卻不自尊其尊,不自貴其貴,不對萬物施加命令而常處於自然,也就是不干涉萬物,物物各自然以生,各自然以畜,所以自然而尊貴著,各自然以畜,所以是自然的尊貴著,去道法自然。
所以「大道」能以其元素生化萬物,「德能」畜養群倫,此當中當然有不斷的長養、撫育,使萬物得以體性完全,神全氣足,使之各安其位,得以生生不息,化機滋潤謂之生,陰陽内含謂之畜,晝夜變化謂之長,五氣潤和謂之育,「亭之」為直立物,即讓物抬頭挺胸,體性完成謂之亭(成長),「毒之」物過熟,則為腐敗的開始,故有成熟之意。就是萬物逐漸向上成長,以致於成熟,神氣全足謂之熟,保固性命謂之養,覆蓋在物之上,也就是護之不為其所傷害謂之覆。
故「大德者」生成眾生卻不自執其功,培育人才卻不自恃其能,雖引領群眾卻不加以主宰,無執、無住、無為,大道的作用因為有這樣的大德大能,這叫做「玄德」,所以稱為幽微奧妙,深不可測的至善之德。
==========================
★這章的首段的「四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物生於自然之道,有了生命後,生命之維持、發展實乃自然界之德。有物有形,有勢有能,各種現象、變化因之展開。
道創生萬物後,又內在於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並且「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以此看來,「道」並非創生萬物後就完事了,它還要內附於萬物,以培育它們、覆養它們。若落實於人生來說:道生之,是物的核心,以人來講是靈性的承受。德畜之,是物的發育,以人來講是心身的合一。物形之,是物的生成,以人來講是形體的成立。勢成之,是物的成長,以人來講是圓滿的成就。
道尊德貴在於有生(成全)有成(考驗),去完備萬事、萬物,而成其果。考驗無情,但因此成就了多少聖賢、佛子、仙真。看雖不仁,實則真仁。保固性命謂之養,覆蓋在物之上,也就是護之不為其所傷害謂之覆,而成聖成賢。
而其中「勢成之」是此章之重點,對我們今天在道埸上,進德修業的修道士,是一大考驗,首先在未明這「勢」之前,當應先了解(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真義,如天地聖人所以「不仁」成物之道理明白之後,那麼本章之所謂「勢」也就不言而解了。蓋「勢」乃是對物形上之反向收藏的力量,加以壓迫衝激來對付萬物之自然生態者皆是,譬如:秋冬之肅殺對萬物成就,世局之逆轉來磨練忠孝之真心,時勢之反悖來壓迫賢良之立場,以及行道上之種種考驗,立德上之種種誹謗,這些都稱作「勢」,不過這「勢」雖都是相反力量,這在表面上觀察是在摧殘萬物和拂逆物性,可是若再深入觀察一下時,若無這相反力量來加諸萬物時,則萬物是始終不能結出成果的。
簡單來説:道生之(春),德畜之(夏),物形之(秋),勢成之(冬),如同四時之相遞和陰陽之代行,在萬物之生長以後必有「勢」的反方向力量在收殺萬物,這樣才能促進萬物之成熟與結實,否則這些物形以後之農作物,長期不停的接受春夏氣候時,則萬物只能一味的生長而不能望其收成。天地一氣流行,分為四個節奏,兩個生成,有生機必有殺機以成物,所以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疾風知勁草,歲寒見松柏,這些傑出之成就,都是在貧、亂、疾、寒之勢中促成而成道,假若經不起這些「勢」的考驗,只知在平凡之順境中發展時,則就鮮有成就了。
「勢」的考驗,在道場謂之考道,為何真道尚且有考?真道逆行,順行成鬼,逆行成仙。古云:「修道如同上高杆,下來容易上去難。」
活佛云:「大法大隱有大顯,真道真考見真心。」
語云:「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煉,不值錢。」
道家講文烹武煉,儒家講切磋琢磨,考者考驗其志而已。
孔子厄於陳蔡,曰:「不登高山,不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不知沉溺之患,不臨大海,不知風波之患;芝蘭生於幽林,不因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困窮而敗節。」既解於厄,孔子顧二三子曰:「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皆幸也。」
當知刺激乃發奮之始,成之者,豈不在斯乎!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考者,上天之成全也;比喻省府之甄別縣長,投考者,限之以資格,不得任何人皆能投考。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佛緣深厚之人,上天考之,苟非其人,豈皆能成天考耶!
考的類象及應考之法:
內考:凡病魔纏身或三災八難或遭盜賊…等大小事端皆有宿世因果。欲求消解,只有抱定真心,信賴上帝,誠心修道,無形中自然化解。
外考:親友毀謗,鄰里譏笑或過去官府不容…等均是。應付之法:信之以理。真道寶貴,無福之人難消受;真道難懂,無智之輩不能理解。因此自古修真道必受毀謗,像耶穌也不見容於當時;程伊川修道被視為偽道;朱熹學道被視為妄,被稱為妖…等都是很好的例證。因此只要對道有信心,根本不必在乎別人的毀謗訕笑,外考便難不倒我們了。
氣考:凡一切荒謬事:或遭「不白之冤」,或遭「恩將仇報」…等種種足於激怒我們,讓我們遷怒於道而放棄修行。應付之法:用寬大的胸襟去包容,別人叫我們生氣,我們偏不生氣,效法老祖師的度量。老祖師說過:「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奇考:凡傾家蕩產、夫妻離散、子女死亡…等皆屬奇考。修道不識透此考者容易墬落。應付之法:認識生命本質苦空無常,世間一切皆假,人生到頭一場空,唯有靈性是真。故以不變應萬變,讓一切緣起緣滅而我獨自逍遙。
順考:分聖凡兩方面:在凡方面,妻恩子愛、聲色貨利…一切順心,令人迷失本心;在聖方面,前人褒獎,後學奉承,使人驕縱自大,最後背離了道。遇此考時要以「順來逆受」應付。凡者,要懸涯勒馬,果決放下,抱道速修;聖者,要撫躬自省:所受獎勵恭維是否有愧?有則改之,無者加勉。
逆考:亦分聖凡兩方面:凡者,父母妻子怨恨,環境艱困,時運困厄,貧苦災難憂苦身心;聖者,前人無情,後學不義,致使灰心喪志,無心於道。遇此考者,應「逆來順受」。凡者,認命安分,抱定道心,安貧樂道;聖者,修無為之道,行無為之功,以報恩了愿為出發,處處反求諸己,自然能保道心於無恙。
顛倒考:修真道,人人都一樣為了了因果,脫生死。奈因修道人之間,每個人根基、緣分、冤欠不同,故魔考亦有差異。有人先貧後富,棄絕道念;有人先富後貧,怨天尤人,退失道心。應付此考,唯有抱真志,素位而行,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道考:分內考、外考兩種。內考存在於到中同修之間,小者,言行不相顧,背仁負義,爭功奪果,互起摩擦,彼此怨恨。大者,分枝別派,爭奪道盤天命。外考存在於道外,係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種種法術誘人,令人迷惑。遇此考時必須檢束自己,低心辭讓,無貪無妄。道家說:「清靜無為。」儒家家說:「無色無嗅。」佛家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一如電,應作如是觀。」修道人不能不認清此一項大考。
各種魔考莫不與喜怒愛憎有關,只要喜怒愛憎不中節皆入魔境。三天主考提醒我們:「考是明的來,魔卻在暗處。」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修道必須臨淵履薄,戰戰兢兢,提高警覺,惕勵修行,抱無為、無畏之精神,存不知不慍之胸懷,慎守心念,讓喜怒愛憎發而中節,方能倖免於魔難。 孔子說:「德修謗興,道高毀來。」菩薩說:「道愈增高,魔愈攻侵。」倘若戰戰兢兢惕勵修行仍然不能倖免於魔難,則可能是咱們道行增高,不足為奇,必須更加勉勵以排除之。 總之,魔考也是上天的恩典,要助修道人成道也,只要善加防範,不足為懼也。
偈:
真道真考古難移。有情無情試根基。美玉經琢方成器。堅志才能步雲梯。
上一篇:道德經 生死章-第五十
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二守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