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就是修心
我們常講一念善則天堂,一念惡則地獄,念頭心念對修行很重要。
念善,奔極樂;一念惡,墜苦海
佛陀說,再小的善,也能助你奔向極樂天堂;再小的惡,也會令你墜入地獄苦海。
有一天,當佛陀在蓮花池畔漫步時,凝望著澄澈的池水,突然看到了地獄裏的景象:無數眾生在地獄的血池裏,浮沉哀號著。
佛陀悲憫地看著浮沉哀號的眾生,想著他們的無知和罪業,不禁歎息著。這時,他特別注意到了一個叫“健達多”的人。健達多在過去的一生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終因惡貫滿盈而墮落地獄。
佛陀悲憫他,想將他從地獄中解救出來,但在遍察他宿世的因緣後,發現幾乎找不到半點善行足以讓他得到救贖。再行深察,佛陀總算找到了他的微小善行。
原來,那是在久遠前的某一世,當有一天健達多走在路上時,有只小蜘蛛也在路上爬行,健達多發現了,本想一腳踩死它,但剛要舉足時,忽然心中生起了一個善念,心想這只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條生路吧!就這樣,善念一起,小蜘蛛就從他的腳下死裏逃生了。
當佛陀觀察到這個善因緣後,發現那只蜘蛛正停憩在極樂世界美麗的花葉間。於是佛陀抓起銀色的蜘蛛絲,從極樂世界徐徐地放到了地獄裏。
當健達多在黝黑的地獄中掙紮浮沉時,突然抬頭看到黑暗的天空中有一絲
銀色的亮光從自己的頭頂上緩緩地降下來,於是他如遇救星般趕緊用雙手抓住了蜘蛛絲,奮力地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想稍事休息時,突然看到蜘蛛絲的下方有無數地獄眾生,也正攀爬在蜘蛛絲上。
健達多看見後,不禁驚慌和憤怒,他想:“就只我自己一人,還怕這細蜘蛛絲斷了呢!這細細的蜘蛛絲,如何能承受這么多人的重量,萬一斷了,不是又要墮回地獄去受苦嗎?”
因此,健達多情急之下惱怒地向下方叱責道:“喂!喂!這條蜘蛛絲是我發現的,是屬於我的,沒有我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准往上爬,下去!全部都給我下去!”
當健達多的叱喝聲還回蕩在空中時,蜘蛛絲突然從他的手中斷落了。於是健達多又重新掉回地獄中,只剩下銀色的蜘蛛絲,在黑暗的空中閃閃晃蕩著。佛陀看了,輕輕地歎息著。佛陀的歎息,也是我們的歎息。
一念善,可以讓健達多有緣得以脫離地獄苦海。
一念惡,也可以讓健達多重新沉淪回地獄苦海!
如此,我們還能輕易忽視任何一個微小的念頭或因緣嗎?
念頭心念,從唯識來說就是「五徧行」了,什麼是五徧行?那五種徧行呢?就是作意、觸、受、想、思,這就叫做五徧行。一念完成,必須要有這五個,這五個沒有全部具足的話,這個條件沒有全部具備的話,這一念,這個起心動念就沒有辦法完成,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念頭裡面,就有這個五種徧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一念就完成了。
「五徧行」它為什麼叫做徧行。這個「徧」,就是周徧的意思,就說明它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夠到達,所以叫偏行。「行」,就是心行,就說明眾生心之所行的狀態。所以「徧行」的意思,就是說明眾生的心行,能夠周徧到達每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眾生的這一念心,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夠到達的,所以不要小看我們這一念頭的力量,這個念力非常可怕的,它可以通天通地,穿越時間、空間,可以穿越到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十法界也是一心就可以到達,這就是周徧。我們眾生的心之所行,心所行的,是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到達的,這個就是「徧行」的意思。那它到底是周徧到達了那些地方呢?
就是它能夠周徧善、惡、無記三性,就是我們心念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也可以是無記。譬如說:我們聽理,聽得很有信心,這個「信」就屬於善,這裡就是講「信」,所以我聽道理,聽得很有信心,這一念就是善;如果我聽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知道在講什麼,我對道理沒有信心,我覺得好難喔!道理講到「超生了死,返本歸元」,那個怎麼證啊!也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可以達到,所謂「超生了死,永脫輪迴」,沒有辦法真實的證得,也沒辦法恢復善性本心,也懷疑這個道理它的困難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到,這個就屬於不善,就是「不信」,懷疑不信,這一念就是不善,就是惡念,不好的念頭。譬如說:我們做錯事情,能夠生起慚愧心,這個慚心跟愧心,它是屬於善的,所以這一念慚愧心是善的,可解脫上天堂;可是我們做錯事情,臉不紅、氣不喘,想來想去還是別人的錯,一點慚愧心都沒有,這個就屬於不善法,就是無慚、無愧,它是屬於中隨煩惱,它是屬於隨煩惱的,伴隨而生的煩惱,所以也稱作隨惑、枝末惑,所以這一念就是不善的。
《宗鏡錄》卷57:「隨煩惱有二十。釋論云:唯識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此二十種,類別有三:謂分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
忿:云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忿相用故。
何為無記,譬如說:我們走在路上,走路的本身,走路的動作沒有善、還是不善,你走得糊裡糊塗,那個是無記,無記的意思,就是說無所記別,沒有辦法把它歸在善、還是惡這邊,那怎麼辦呢?沒有辦法記別善還是惡,這種狀況不能說它善、還是惡,我們就把它歸在無記這一類,像我們很多動作,都是無記的狀態之下把它完成的,只要你不清不楚,沒有念念分明,走路沒有念念分明,你任何一個動作沒有念念分明,那個都是無記的狀態,跟愚癡、無明相應的,你走路的時候,如果有在觀走路的動作,觀它的生滅無常,去體會無我的道理,走路走得念念分明,這個就不是無記,它就屬於善法,念念分明,明記不忘,就是屬於「念」,屬於五別境的「念」,它是屬於善的,這種情況之下是屬於善的。
所以現在講我們的心念,可以周徧善、惡、無記三性,善性、惡性、還有無記性,我們的心念都可以周徧到達的,所以有時候善、有時候惡、有時候是無記的狀態,這是我們心可以周徧到達善、惡、無記三性。
我們這一念心,也可以周徧三界九地,整個三界六道都沒問題,你可以一念到達。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就是把三界再分成九地,第一個是五趣雜居地,五趣雜居,五趣就是五道,大家雜居在一起,叫做五趣雜居地,就包含了我們欲界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還有欲界天這個五趣,這樣算一地;我們知道色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是四地,這樣加起來五地了;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空天,再加四,所以加起來是九地。五趣雜居地,色界四地,加上無色界的四地,一共是九地,這就說明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三界當中,我們一念心也是能夠到達的。
如我們這一念起了貪心,當下是那一道?貪,我當下就到了餓鬼道,貪心墮餓鬼;瞋恚呢?墮地獄,所以我這一念瞋,其實就離地獄不遠了;我這一念癡,就畜生,愚癡是畜生;我如果念念都是在追求色、聲、香、味、觸這個五欲之樂的話,我在那裡啊?就欲界眾生;如果我修禪定,修到輕安喜樂,這個時候到了那一地去了?輕安喜樂就是初禪,這一念心,當下的輕安喜樂的定境當中,它是跟色界的初禪天是相應的;如果我當下這一念的定心,是已經做到了捨念清淨,我這一念當下是跟四禪天相應的;如果我的定境當中,是跟無量的虛空相應,我就到了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舉例,這樣就明白了,為什麼說我們的一念心,可以穿越這個三界九地呢?這就是我們心念的力量,我們就知道,你的心念的力量是可以周徧
整個三界的,不只是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六凡法界,其實我們的心念還可以到達無漏的,這個是有漏的三界六道,六凡法界,無漏的話,我們如果心修到無漏,當下你的心是跟無漏法相應的話,這個時候就進入了四聖法界,所以我們一念心是可以周徧到達十法界的。所以不要看我們這個起心動念,這一念好像閃過就過去、閃過就過去,其實它是可以通天徹地,所以由此可知,那個神通是那裡來?就是這樣子來的,它可以知道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都是我們心念的力量,你心念當下是跟什麼相應,你就是到達那個法界去了,所以就知道一切的這些潛在的能力,是每個眾生都有的,只是你有沒有得定、有沒有開發這樣的能力而已。
所以說我們的心念可以周徧整個十法界,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夠到達的,這就說明了心念的力量。還有它能夠周徧到達什麼呢?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是穿越時間,剛才是可以穿越空間,十法界就是空間,我們心念也可以穿越時間,如果我現在身體雖然坐在這裡,可是我的心還在想昨天的事,那我就回到過去了,我雖然身體坐在這裡,可是我的心念在想昨天的事情,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回到過去,對不對?現在當然沒有問題,現在我們每個念頭還是起心動念,都是念念,每一個當下都是現在;可是生起,消失了,它就是過去了;我也可以計畫說還有幾天假期,這幾天假期我想做什麼?這個計畫未來,那又是可以穿越到未來,所以我可以想過去、想現在、也以想未來,所以我這一念心可以穿越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它可以穿越時間,我們的心念可以周徧到達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就是宿命通就是從這邊來的,只要你的心可以穿越過去,你就是有宿命通了。它還可以周徧法界。五徧行,這個「徧行」,就是我們的心念可以周徧一切法,這個當然沒有問題。
心念它也可以周徧有漏的世間,就是六凡法界,也可以周徧無漏的出世間,就是四聖法界,所以我們一念心可以到達六凡、還有四聖,這個十法界都能夠周徧到達。也是因為它能夠周徧到達無漏的出世間,這個說明什麼呢?我們修了半天,才可以轉凡成聖,才可以證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或者是究竟圓滿成佛,它才是可能的,因為我們心念可以周徧到達這個無漏的出世間法,所以我們的心念當下只要證到出世間法,這個無漏法的話,就進入四聖法界,能夠證果、或者是開悟,這就是我們心念的力量。
所以,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心,我們現在知道它能夠周徧到達這麼多的範圍,所以我們的心可以修到自在作主的話,它的力量就是不可思議了。所以佛菩薩的神通變化,也都是這一念心來的,所以這一念心是落入輪迴,如果你這一念心是跟有漏法相應的,你就是在六道輪迴當中,就是六凡法界當中;如果這一念跟無漏法相應,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證果,所以輪迴靠這一念,修行靠這一念,證果也是靠這一念。這就是徧行一切法界。
明師一指點,就是點心,心不點不靈(一點靈),也就是開智慧之門。此處為方寸寶田,方寸寶田中(心田),要大要小,皆可從人之所欲。放大時,則無有邊際,若迷一生找不到岸的,故終身落在苦海中,隨波逐浪,不能登彼岸。若悟收束之,可以納諸芥子中,一步便可超出苦海。
這個苦海,仍人人私有的財產,除了聖賢仙佛 而外,不論誰何都有的,只因人心離道己久,本心失其,莫辨是非其假,遂致認苦海的名利財貨為福田,以為必爭之地。
一念覺者,則當下便是天堂。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若不了悟,雖然是佛也是眾生。若在一念這麼短暫的時間中豁然開悟了,眾生就是佛。這也就是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
上一篇:「法」的真義
下一篇:性理題釋:一、道的真義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