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至柔章第四十三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馳騁:馳,走奔也。騁,直馳也,奔跑也。原意為形容馬的奔走,此處當「駕御」解釋
- 無有入無間:無有,是指沒有形象的實質存在,「無間」:沒有間隙,指物之堅實,密度很高的物體,而沒有空隙
- 無為之有益:從「柔勝剛」、「無有入無間」等,可以推知「無為的益處」。
- 希:同「稀」,少也。
淺述:
不用言語的教誨,不多做些什麼而順應自然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
大道無形,其用至柔,無跡無為、至誠至真、無物不隨宜、無時不處順。(至柔道也,無形無象)。
宇宙間有一個不知名的偉大力量,生天、生地、生萬有,有生於無,一切無中生有,無(道)尚柔弱,道貴柔弱而不貴剛強,因為剛不能克至、強不能克強,理由:以剛克剛,其剛必折,如一間房子,房子是至剛,若房子裹面沒有空間(無),那房子是無用之物,一點價值都沒有,因不能住人。所以說一間房子最重要而受重用的是空間,空是至柔,馳騁於之至堅。
靈性是空無之體,你看不見摸不着至柔,但沒有他世界一切至剛的萬有,對你來說都沒有用,性在人在,性去人亡,可見柔勝剛。
世界上有一種至柔的東西,可使世界天下太平,失其了他世界天下可能會毁滅,這種東西是什麼?
是聖道,是聖人、佛、仙之道。
孔子曰仁
佛曰慈悲
道曰無為(至柔)
耶曰愽愛
回曰清真
依物理原則上看柔終必克剛,弱定勝強的,這若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邏輯,然卻是千真萬確的,
舉例:
一滴滴的水珠可以滴穿堅硬的石頭。
一隻柔弱的虫蟻可以使堅石般的堤防垮下來....。
人一到老一向以堅硬號稱的牙齒掉光,而看似柔弱的舌頭卻仍完整無恙,物理雖如此,天理更是如此。
天道無形然其用至柔至誠至真,無物不隨宜、無時不處順,雖無跡無象,卻似走馬馳騁一般,能夠駕馭調和天下間至堅至剛的東西,可見道之無孔不入。
無有,入於無間,無有:不見形相的東西指的就是「道」,「無間」:沒有間隙,指物之堅實而沒有空隙,大致而言,以物入物必有間隙而入,以此言「道」極細微而能無所不入,放則彌六合,卷則退藏於密;足見無形的力量,「無有」也可解為無(道)的作用:是最柔弱的了,卻能進入毫無孔隙堅強的實體,像水能滴穿巨石,以水代表柔弱,卻足以穿山入地,浸潤萬物,無所不至,其攻堅強之能力不能。電能透過銅鐵,就是最好的例子。無有則無不入,無為則無不為,無言則無不言,無知則無不知。
可嘆世人但知剛強之為用,而不知柔弱之用,但知用有(執著堅貪、妄想),而不知用無(道德良心),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方是大用(成聖成賢),但知有為之為,而不知無為之為方是「無所不為」玄之又玄(道),眾妙(德)之門。
不言之教:由於道之用為至柔至理、通乎無窮、貫乎無有、馳騁而入於無間、不有聲色、不可名相,故言;不言之教(沒聽到聲音即大道之本體)。
無為之有益:道之作用,妙化萬物,萬物而不知,成長萬物萬,萬物不見其軌,此正是無為之有益之妙。
孔子常說:「言教言訟,身教則從」,又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用天地行不言之教為証,說明只見萬物變現之能,不見天地長養之功,聖人法之,故亦「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誠為對道之體現。
老子認為天地之間,有美則有惡,有苦就有樂,有高就有下,有榮就有辱,由是而相予相奪,天下從此擾攘不寧,因此他提倡無為主義,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主張:不尚賢則民不爭,不貴貨則民不盜,減食稅則民不饑,甘淡薄則民不輕死。無為而無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由此可見老子之所謂「無為」正所以大有為也。
天下希及之,是說天下的人,很少能了悟。實行此道的。
結論:
「有」於道有不言之教,行無為之益,萬物賴以為生,萬物賴以為成,為至精至誠至微至極至柔,元神不已之妙理,天下萬法皆從此生,未有過於此者。
天下之至柔(無為之道),乃求道時,受明師指授之當下一機,此處是「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祕密直指主宰之大機大用。可馳騁天下之至堅,天魔見之喪膽,外道聞之魂驚,二乘以下則茫然無措,惟知此我(真我,知主保無恙)者,是古今之不言之教,行無為之益則受之安坐,真傳不易得,猶世尊拈花,此佛大機大用實天下希及之。
無為之益,在佛說就是以無住相布施。儒家謂率性之謂道。
無為之益者是真誠,而懂得感恩與報恩。於此即可將宿世的業力化敵為友,並助其行道,同得無為之助益。
天下希及之:三期難逢,明師難遇,汝今遇,幸遇大道又能明理修辦,是最為希有,〖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還能誠心抱守,不失道心,希矣!及謂天下人很少人能做到。
故儒喻:惟聖者能之。老子曰:天下皆知美,皆知善;眾人昭昭察察皆因私心作祟,天下人很難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處無為之事,得無為之益。
諺云:「鸚鵡能言難似鳳,蜘蛛雖巧不如蠶。」衹要尋師訪道,明乎「天下之至柔」之棲泊處(方寸寶田),是至理之不二法,行無為之有益,遵不言之教,則古聖明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必不謬矣。
上一篇:天下之至柔,母愛。
下一篇:道德經 虛靜章第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