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干擾素?

干擾素(Interferons,簡稱IFN)

1957 年由英國Alick Isaacs 和 Jean Lindenman 兩位研究人員進行雞胚細胞流感病毒感染試驗中首次發現一類能干擾和抑制病毒複製的可溶性細胞分泌物,故取名為干擾素。

( Interferon Wheelock 與Green 分別於1965 年和1969 年相繼發現免疫活性細胞經絲裂原或抗原刺激後,發生一類對酸敏感的干擾素,稱為免疫干擾素)。

目前依據干擾素對酸的敏感性通常分為I 型干擾素(酸敏感型)和II 型干擾素(耐酸型)兩類。

幾乎所有脊椎動物均可產生這兩類干擾素,根據發生干擾素細胞種類不同, I 型乾擾素至今已發現INF- α 、 β 、 ω 、 κ 、 τ 、 δ等6 種類型,而II 型干擾素迄今為止僅發現INF- Γ一種( Domeika,2003 由於干擾素具廣譜、高效抗病毒功能,及其對免疫系統起關鍵調節作用,因此成為當今免疫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1、細胞因子及乾擾素概念
  細胞因子是由機體各種細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和參與病理反應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質。

干擾素目前主要可分三大類﹕IFN-α,IFN-β,IFN-Γ,其中IFN-α在體內半衰期長達4-16小時,也是所有干擾素中,最常使用的。其投藥方式為肌肉或皮下注射。



2、干擾素作用及機理

I型干擾素主要抑制病毒複製,主要是通過誘導細胞合成多種酶(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和旁分泌作用實現的。可以抑制細胞的增殖(如腫瘤細胞等);加強NK細胞殺傷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NK細胞具有干擾素受體);改變MHC分子的表達,增強MHC-I類分子的表達而抑制MHC-II類分子的表達。

IFNΓ抗病毒活性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調節和抗細胞增殖的作用較強,所以又稱免疫干擾素,它是一種強的巨噬細胞、NK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活化劑,能激活巨噬細胞並促進其活性;能直接作用於T和B淋巴細胞,促進分化;能增強MHC-Ⅰ類分子和MHC-Ⅱ類分子的表達。

IFN具有廣譜的抗病毒作用:病毒增殖量減少、傳播速度減慢以及感染細胞損傷程度降低。其作用機理是:
①通過抑制某些病毒的吸附、脫殼和最初的病毒核酸轉錄,病毒蛋白合成以及成熟病毒的釋放等不同環節
②通過NK、巨噬細胞和CTL殺傷病毒感染細胞。
IFN的抗病毒活性具有相對的種屬特異性。
IFNΓ > IFNα/β : 不同病毒對IFN抗病毒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
RNA病毒> DNA病毒。 
IFNΓ:病毒長期感染控制。

IFNα/β的免疫調節功能:主要通過對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調節以及誘導MHC I型分子的表達實現。

IFNΓ的免疫調節功能:更為強大。
顯著增加病毒感染細胞和抗原遞呈細胞表達MHC-II型分子、增強T細胞輔助抗體產生和輔助細胞毒性T細胞產生的能力。促進NK細胞的殺傷活性。

當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會立即製造出干擾素以抵抗病毒,並同時警告鄰近正常的細胞,提高警覺,以防病毒入侵。

干擾素是在特定的誘導劑作用下,由特定細胞產生的一種具有高度生物學活性的糖蛋白,當它再作用於其他細胞時,使其它細胞立即獲得抗病毒和抗腫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和調節細胞功能。其分類如下:

綜合過去50幾年的研發,我們知道干擾素除了抗病毒外還有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分化和增強免疫力的功能。但是干擾素在人體的含量極低,又無適當的製造方式,因而限制了臨床應用的價值。

直到最近,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干擾素才得以量產而廣泛地應用於醫療上。


干擾素其實是人體中本就存在的一種物質,當病毒侵入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干擾素,它可以刺激肝臟產生特殊的蛋白質,而這種蛋白質則可抑制B型肝炎病毒進入肝臟細胞及其在肝細胞內之複製,減少對肝臟細胞的傷害。

一般來說,當病毒侵入人體後,正常人會產生干擾素加以對抗,阻止病毒在體內蔓延,但是對於大部分的慢性肝炎的患者血清中所測得干擾素的量極低,顯示體內干擾素分泌之能力,已趕不上病毒大量複製的速度。

相關連結: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不具任何療效,生病還是要先就醫!)
相關諮詢請洽:

非瘦不可: http://goo.gl/eiFd2 
讓錢自己流進來: http://goo.gl/8pqC1  
我們樂於分享正確減重觀念以及養生抗老化等保健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