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07 再見,梅洛龐蒂!
關永中老師的課「梅洛龐蒂與知覺現象學」結束了,我也終止了一整個學期的旁聽。我想,短時間之內,應該不會再有類似的旁聽狀況會發生(準備專心寫論文),也可能會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暫時和梅洛龐蒂告別!
首次聽到「梅洛龐蒂」是在醫療人類學的課程中,那一次我報告Csodas一篇關於體現與現象人類學的文章,那次真是整死自己,報告的狀況只能用不知所云來形容,自己都看不下去。這學期,哲學所竟然開出了這樣的課,當然不能錯過,以便往後有機會好好血恥一番。
說真的,現象學走道梅洛龐蒂已經算是極致了吧!他引領了學術思維跳脫過去對於人類意識的限囿,直指人身為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突顯形軀主體與世界對話作基礎,一切一切都不僅是意識而已,「我思,故我在」已被完全的推翻,重新接受「人」身為「人身」的事實。
只是,對於梅洛龐蒂我始終有點微詞。他畢竟無法解釋意識的自由馳騁,也無法從集體的面向來回答許多面向。文學與藝術的創意展演,雖然有身體的限制,但是卻也常常在不按牌理出牌的狀況下搏得一世英名。個人雖然有身體惰性的限制,但是在群體眾人的促恿下,人往往陷入集體行動的波濤中。這兩點,梅洛龐蒂始終沒給我理想的答案(也可能我太不用功還沒找到)!
如果這堂課將會令我思念,或許不光是課堂上的收穫,而是每個星期三上午從人類學系館走向文學院的短短旅程。舊總圖兩棟大樓間,因入冬而葉黃凋落的老樹,被陽光印下拓印在亙長幾十年的黃牆上。東北風流連兩棟樓間,捲走枝上不捨的黃葉,迂迴盤旋空中。樹影、葉影在被陽光照得金黃的牆上,留下或長或短的足跡。
下一篇:040706久違的外地田野
「說真的,現象學走道梅洛龐蒂已經算是極致了吧!」
不只梅洛龐蒂吧!我貼段我的<緣現論>的評論給您參考:
胡氏自認現象學是嚴格的科學、第一哲學,他認為科學自希臘以來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對理性的信仰(一九四p11)。理性是關注於價值、倫理的,是對絕對和永恆知識的不懈追求(一九五p82),而實證論則放棄了此追求,故實證成了一殘缺不全的概念(一九四p11)。這導致了歐洲科學的危機,尤其實證論崩潰後,更使得哲學陷於懷疑論、非理性主義和神祕主義(p5)。
至於將胡氏現象學用於社會學、美學……等,就嚴格科學而論,似已背離胡氏論旨(四OOp.399譯後記)。
比如Schutz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一八七)試圖以胡氏的意向性和柏格森的綿延概念來解決韋伯的意義行動問題,並從而建立社會行動的理論。
但韋伯社會學的重心和困阨並不在此,而且在現象學純物本質直觀的核心問題未解決之前就在那兒大大地發揮互為主體性,試圖解釋從黑格爾以來的「他人」議題(胡氏稱之日常生活、海德格稱之共同存有)--大談「他人、前人、同時代人、未來人」,這就現象學而言並不恰當。
Berger和Luckman在《社會實體的重建》也是以「主觀過程的客觀化,以及透過客觀化過程而建構的互為主體的常識世界」,做為探討日常生活的知識基礎(一八九p34),雖然二者不像舒玆緊纏著胡氏無法自拔。
其實,如要談「日常生活」,Goffmann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一八八)以戲劇舞台的前後台為喻,深論人在社會規範下台前台後的種種日常生活,就比舒玆來得精彩;如以批評日常生活為取向,則沙特和海德格以存有為判準、批評理論以文化工業為判準等來批評日常生活也比舒玆來得深入;如以社會互動為取向,功能論以角色互動和社會結構來分析,也比舒玆具體;如談人的主體,米德的自我社會我、拉康的鏡像理論等,也比舒玆具體深入。
類似舒玆,Merleau-Ponty 也將胡氏追求純粹意識和先驗主體的先驗現象學,化為探討自我他人身體的互為主體性上(一九0p37、53、227)。又比如宗教現象學竟然將胡氏要加以存而不論的意向性當成研究宗教現象的原則用以尋找宗教現象的本質性意義,并批評理性是种偽科学(三六八p.7-8)。
看見你這篇文章已是2007年,很好奇的想問你,"梅洛龐蒂"的思考是否依然跟隨著你的生命...因為現象學隨著畢業的結束或者說開始似乎離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