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4 01:47:04min

[No.332 M] 《賽德克‧巴萊》的野蠻的驕傲


八月,那時本片還沒上映,有天我為了看某部電影排在售票處長長的人龍裡,無聊中看到牆上螢幕正密集播放著一段《賽德克‧巴萊》的預告片。
螢幕不大,周遭且人聲喧鬧,但這樣看著那段短短的預告片,我竟感動的起了雞皮疙瘩,幾乎要紅了眼眶。
是一部這樣讓人期待的電影。
然後我心想:魏導真是個了不起的人。
在《海角七號》出現之前的那樣的國片市場,這個人竟然就已經在想這種格局的事了。
九月初正式上映,全台院線大串連,以超越好萊塢大片的上映廳數,從豪華影城到小眾藝術片影院竟然全都是《賽德克‧巴萊》。
不知道以後台灣電影市場還會有什麼不同的變化,但在這個年代,這種盛況真的像奇蹟般不可思議,也必然成為台灣影史上一部極重要的作品。
然而,回歸電影本身,這一切的感動和震撼,有點意外的在踏進戲院看了電影後,卻未得到相對應的滿足。
上集《太陽旗》先帶領觀眾進入那個時空環境及賽德克族人的信仰文化、價值觀與族群關係,一些動作場面也夠水準,最後收在一個風雨欲來的大戰前的深沈凝重。雖然與原先想像的有些微落差,但電影分成上下兩集,原本就知道在上集鋪陳堆疊起劇情後,仍須下集《彩虹橋》將故事推到最高潮並有個完整結尾,因而心裡還保留著更多期待在下集的結局。
想不到下集讓我踩了個空。
改編自霧社事件的劇情本身本該充滿張力,但這樣應該要能凝聚起濃烈情緒的故事卻主線模糊,成了散落的片段。戰爭過程也過於鬆散,且常有調性不一的段落交錯出現,時而深沈悲壯時而輕快甚至帶點喜感(如部分日人遇襲的段落),調性過分跳躍也就干擾了觀影情緒難以連貫。到了後來近身交戰時的那種衝鋒陷陣還讓我聯想起早期的愛國戰爭片。
其他如集體自殺的慘烈、夾在兩種不同身分認同之間的痛苦與無奈等等,其實也都沒有足夠的情緒鋪排和角色刻劃來構築起那樣的深刻與糾結。
而那些,在一些由於本片而開始探討的關於霧社事件的相關文章中,只要幾行文字甚至都比這樣的影像呈現還更有力量。
一直在等著的東西一直沒出現,最後就在有點突兀的"彩虹"上(又是一次情緒上的斷裂),結束了。
這部電影當然仍會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但對我而言那大部分不是來自電影上的呈現,更多的是在那之外的一切,它的誕生過程、影響層面,及除了電影之外後續各種延伸出去的在文化、歷史、認同上的各種效應。
如果長期宰制台灣電影市場的豪華外片代表了要我們卑躬屈膝的文明,那斧鑿而粗勵的《賽德克‧巴萊》的確帶領我們見識了野蠻的驕傲

2011.09 (上集《太陽旗》)
2011.10(下集《彩虹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