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0 23:56:10古飄雲

孔明北伐

孔明北伐,歷來多有爭議,有人說此乃無謀之舉,五度北伐 和一次的反擊戰,使蜀漢的國力削弱了,而諸葛亮事事親力
親為,獨覽大權,剛愎自用,加以奇謀不足,不聽魏延之計
直出子午谷,以致蜀漢始終未能北伐成功。現在就說說我的看法。
正始描述孔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我想他是過於謹慎,不採用魏延的計策,坐失"一鼓而定關中"的良機。但他絕不是對魏延有偏見。
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孔明原本計劃是「待天下有
變,則命一上 將,將軍﹝率領﹞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
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惜關羽兵敗,荊州失陷
,二路並進的計劃落空,不敗影響進兵計劃,還大大打擊蜀
漢的經濟。三國中,蜀漢的經濟、人口、兵力是最弱的,原
因是沒有了荊州,因此北伐的力量變小了,為了彌補這一點
,諸葛亮就以精兵出擊,以游擊方式搔擾魏國邊境,削弱魏
國國力,再一舉攻佔長安。

有人說諸葛亮不識時機,不等魏國衰弱再行北伐
我認為,曹魏野心勃勃,無時無刻想吞滅蜀、吳,若時間一
久,到諸葛亮死後,就難找繼承人進行北伐了,由於蜀漢人
口很少,難以找尋人才,人才也不是孔明短時間能培養出來
的,而被諸葛亮認定是繼承人的馬謖和姜維,皆不是益州人
,便可想而知...而馬謖更在街亭証明了根本就是言過其
實的。因此北伐只能說是拖垮魏國的經濟,反觀諸葛亮每一
次北伐,由於主動出擊,相關準備充分,而在防守的魏國軍
團只能匆忙應戰,軍需籌備難以辦妥。加上在魏國內打仗,
蜀國往往掠走魏國大量物資,令魏國損失甚大,總括而言,
北伐目標是在於耗魏,不是妄想一舉滅魏。

為何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之計
大家都知道,蜀漢在益州山區沒有品質優良的馬匹,而蜀一
直能屢屢擊敗魏軍,是由於益州軍擅長山間作戰,因此諸葛
亮,一直也沒有攻佔長安的計劃,只是在涼州山區轉來轉去
,但如魏延的計劃,的確能一口氣打下長安,但細想之下,
長安附近四周都是平坦的平原,只有在涼州一帶是多山地帶
,若諸葛亮攻下長安,無疑是給魏強一大打擊,換來的是大
批援軍,若在平原上與魏軍的精騎大戰,必然死傷不計其數
其至無法防守,但若在涼州山區,魏國強大的兵力無法施展
,形勢反為對蜀軍有利。

再看看諸葛亮五次北伐的時間和走向,相距時間少,忽來忽
走所以,証明了諸葛亮北伐在整體上是以攻為守,消耗魏國
國力,待魏國呈現疲態,再一舉而滅之。

嗯嗯....這個論點我倒是第一次聽到。我想蜀軍雖然是以攻為守,但年年耗用國力,兵源不足,蜀中空虛,加上姜維漢中撤圍之計的失策,才是蜀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