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20:35:25疾風行

牛跡羅漢、馬師羅漢、近執羅漢,是偽造的;牛嚌羅漢、馬舐羅漢、上首羅漢,是正確的。

牛跡羅漢、馬師羅漢、近執羅漢、慶喜羅漢,是偽造的;
牛嚌羅漢、馬舐羅漢、上首羅漢、歡喜羅漢,是正確的。
    
依據「歷史常識」,大約AD900,「梵文(印度)佛教」已經滅亡,
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一切「梵文佛教專有名詞」,
乃是從「中國佛教」或「邪教金剛乘」或「原始佛教」轉譯的。
所以,「梵文佛教專有名詞」的可信度,
比「中國佛教」或「邪教金剛乘」或「原始佛教」更低!
 
先來複習一下佛教中的對仗名
 
(1)日能天王、火尊天王,是一組對仗。
   
(2)持國天王、增善天王,是一組對仗。
   
(3)廣目天王、多聞天王,是一組對仗。
   
(4)能仁如來、慈尊如來,是一組對仗。(錯綜格)
   
(5)不動心如來、無量壽如來,是一組對仗。
   
(6)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一組對仗。(錯綜格)
   
(7)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是一組對仗。
   
(8)驤象菩薩、獅吼菩薩,是一組對仗。(錯綜格)
   
(9)護法菩薩、持世菩薩,是一組對仗。
   
(10)除一切障礙菩薩、除一切憂愁菩薩,是一組對仗。
   
(11)善思義菩薩、善談義菩薩,是一組對仗。
   
(12)無盡慧菩薩、不虛見菩薩,是一組對仗。
   
(13)無垢意菩薩、無著意菩薩,是一組對仗。
   
(14)寶相如來、妙音如來,是一組對仗。
   
(15)開華如來、寶幢如來,是一組對仗。
   
(16)遍觀如來、遍現如來,是一組對仗。(毗婆尸佛、毗舍浮佛
   
(17)火尊如來、金仁如來,是一組對仗。(式棄佛、拘那含牟尼佛
   
(18)滅累如來、光藏如來,是一組對仗。(拘留孫佛、迦葉佛(錯綜格)
   
(19)滿願羅漢、如意羅漢,是一組對仗。(富樓那、阿那律)
   
(20)光藏羅漢、離欲羅漢,是一組對仗。(摩訶迦葉、須菩提)(錯綜格)
   
(21)知器羅漢、障云羅漢是一組對仗。(阿若憍陳如、羅睺羅)(錯綜格)
   
(22)採菽羅漢、麩掇羅漢是一組對仗。(目犍連、舍利弗)(錯綜格)
   
(23)牛嚌羅漢、馬舐羅漢是一組對仗。(憍梵波提、頞鞞)
   
(24)歡喜羅漢、上首羅漢是一組對仗。(阿難、優波離
   
「佛之味」,在以上24組對仗中,充分彰顯。
   
何謂「佛之味」、「佛之句」、「佛之義」,
 
傳說,
「憍梵波提」譯為「牛跡」;
「頞鞞」譯為「馬師」,五比丘之一;
「阿難」譯為「慶喜」或「歡喜」
「優波離」譯為「近執」或「上首」。
   
其中,「牛跡」、「馬師」、「慶喜」、「近執」,這4個角色,是偽造的。
 
牛跡 = 牛的足跡,取這種名字,就是所謂的「無義廢言」。
 
馬師,是「身分」,不是「名號」。
就如同,「大梵天王」是「身分」,「火尊天王」是「名號」,二者不同。
就如同,「總統」是「身分」,「蔡英文」是「名號」,二者不同。
有關「火尊天王」,請複習https://mypaper.pchome.com.tw/bu9650/post/1381586837
   
「牛跡」這個角色,乃是偽造自「牛嚌」羅漢,發音相似也;
「馬師」這個角色,乃是偽造自「馬舐」羅漢,發音相似也。
   
使用「發音相似」或「發音相同」的偽造手法,雖可達到「溫水煮青蛙」的優點。
但其缺點便是「形成無義廢言」。
   
   
從「滿願羅漢」、「如意羅漢」、「採菽羅漢」、「麩掇羅漢」這四尊羅漢可推測,
還有其他羅漢的名號是「相似」的。
 
牛嚌像牛一樣吃素。
馬舐:像馬一樣吃素。
 
請注意,這二尊羅漢的名號,不能翻譯成「吃牛」、「吃馬」,因為違反常識。
依常識,天下沒有人會吃「牛骨、牛角、牛血、牛蹄、馬骨、馬尾、馬血、馬蹄」。
依常識,人只會吃「牛肉」、「馬肉」。
「牛」不等於「牛肉」;「馬」不等於「馬肉」。
   
在古印度「耆那教」和「能仁如來」的時代,古印度人們認為,殺牛 = 殺婆羅門。
 
馬舐羅漢,與漢地成語「老牛舐犢之愛」聯結,象徵「舐」與「愛」有關,
「早期中國佛教翻譯大師」的中文能力,於焉彰顯。
 
牛嚌羅漢,與漢地成語擩嚌道真,涵泳聖涯」聯結,象徵「嚌」與「道」有關
「早期中國佛教翻譯大師」的中文能力,於焉彰顯。
 
牛嚌羅漢、馬舐羅漢是一組對仗。(憍梵波提、頞鞞)
   
漢地有成語「不辨菽麥」,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指「愚昧蠢笨」。
漢地有成語「土牛木馬」,出自關尹子,八籌》,指「有名無實、名存實亡」
 
左丘明、關尹子、老子、能仁如來,是同時代的人。
所以「能仁如來」才會特別熟悉「不辨菽麥」、「土牛木馬」這2個成語。
 
「能仁如來」透過漢地成語「不辨菽麥」所作的預言
當佛教徒都只認識「目犍連」、「舍利弗」時,就是「小乘佛教」滅盡之時。
當佛教徒都不認識「採菽羅漢」、「麩掇羅漢」時,就是「小乘佛教」滅盡之時。
 
「能仁如來」透過漢地成語「土牛木馬」所作的預言
當佛教徒都只認識「牛跡羅漢」、「馬師羅漢」時,就是「小乘佛教」滅盡之時。
當佛教徒都不認識「牛嚌羅漢」、「馬舐羅漢」時,就是「小乘佛教」滅盡之時。
 
「採菽羅漢」、「麩掇羅漢」、「牛嚌羅漢」、「馬舐羅漢」,
「能仁如來」使用這四尊羅漢的名號,提醒佛教徒:素食是「小乘佛教」的教義。
 
AD511,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是極具關鍵性的象徵事件。
AD511,就是「小乘佛教」滅盡之時。(「小乘佛教」亡於「原始佛教」之手。)
 
傳說,「能仁如來」於BC486圓寂,486+511=997,差不多是「一千年」。
 
近執 = 親近、執行,這就是所謂的「無義廢言」
近、執,這2個字必需接「受詞」才會形成意義,缺「受詞」,即成「無義廢言」。
也就是說,必需明確指出親近「什麼人」、執行「什麼事」,才會形成意義。
 
上、首、尊、高、第一,同義也。
喜、欣、歡、悅、高興,同義也。
依漢人的文字習慣,當同義詞彙「並列」時,不構成「同義廢言」。
如果同義詞彙「沒有」並列,且距離相近時,即構成「同義廢言」。
 
:高興也。
嚴格說,慶、喜,這2個字並不是同義字。
  
傳說,文殊菩薩讚阿難: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意。能令人心眼,見者大「歡喜」。
 
(1)意、喜,有押韻,漂亮
(2)心歡眼喜(賞心悅目),意境對仗,抵銷歸零,漂亮
 
所以,「歡喜」這個名號,是文殊菩薩最滿意的翻譯法。
 
上首羅漢、 歡喜羅漢,符合漢人的文字習慣,同義字「並列」,所以是正確的。
   
近執羅漢,乃是「無義廢言」。
慶喜羅漢,無法與「上首羅漢」形成對仗,而且也是文殊菩薩所「不」滿意的。
   
來複習一下「漢人」的文字習慣「同義字並列」:
除一切障礙菩薩、除一切憂愁菩薩、歡喜羅漢。
   
來複習一下「邪教金剛乘」、「原始佛教」的文字習慣「非同義字並列」:
除蓋障菩薩、除憂暗菩薩、慶喜羅漢。
   
為什麼「阿難」必需與「優波離(上首羅漢)」形成對仗呢
眾所皆知,「阿難」與「優波離」,是「第一次佛典結集」的「二大主角」,
「阿難」結集「經藏」,「優婆離」結集「律藏」,
這就是「能仁如來」堅持這二尊羅漢的名號必需「對仗」(具佛之味)的原因。
 
至於「論藏」,是「第四次佛典結集」才現世,主角是「世友」。
請注意,「三藏」並不是同時現世的。
 
歡喜羅漢、上首羅漢是一組對仗。(阿難、優波離
  
上首 = 第一,
離欲羅漢(須菩提) = 人中最為第一,
上首羅漢、離欲羅漢,二尊皆是「第一」,
「能仁如來」使用「上首羅漢」這個名號,
證明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相無相分第九》已經被「邪教金剛乘」動過手腳了。
 
(1)第一(上首)羅漢,是「優波離」。「第一(上首)」是名號,是「名詞」。
(2)離欲羅漢,是「須菩提」。
(3)第一離欲羅漢,是「邪教金剛乘」所創造的角色。「第一」是「形容詞」。
(4)羅漢,沒有分第一、第二、第三,所以羅漢的前面不能接「形容詞第一」。
     
                                      風百旋,寶塔高吟貫九天。
   
                                              華一色,佛座密嚴窮八極。
   
                                                                                          輪雙炯,欄網煜爍絕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