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5 09:49:35疾風行

琉璃華說~「朝雲暮雨」



 

 

清平調三首/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識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這三首,市面上的主流翻譯是:

 

(一) 

她(楊玉環)的衣裳如雲,她的容貌如花。春風吹拂著闌干、露水晶瑩。

美若天仙的她,假若不是在群玉山頭會見過她,那便是在瑤臺月光下相逢過。

(二) 

一枝紅豔的花兒沾溼了露水,彷彿凝結了香味。

而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和他歡會,那只是虛妄的故事,徒然使人感傷。

請問漢宮中,有誰和她(楊玉環)一樣呢 ?

只有可愛的趙飛燕,當她剛化好妝,勉強可以跟她一比吧。

(三) 

她(楊玉環)像一朵名花,美貌傾城傾國,並且與君王兩相歡愛,

因此能經常得到君王寵愛,含笑地觀賞。

要明白東風看了也會無限地嫉妒,當他們在沉香亭北依闌干賞花的時候。

 

但一介書蟲琉璃華,有不同看法。

 

(1)

雲想衣裳,是指誰呢 ? 當然不是指「楊玉環」囉 ! 請看:

趙飛燕外傳

池中起為瀛洲榭,高四十尺。帝御流波文穀無縫衫,后衣南岳所貢「雲英紫裙」。

廣榭上,后歌舞〈歸風送遠之曲〉。帝...令后所愛侍郎馮無方吹笙以倚后歌。

中流歌酣,風大起,后順風揚音...

后裙髀,曰:「顧我,顧我 ! 」

后揚袖,曰:「仙乎,仙乎 ! 去故而就新,寧忘懷乎 ! 」

帝曰:「無方,為我持后。」

無方捨吹,持后履。久之,風霽。

后泣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得。」悵然曼嘯,泣數行下。

帝亦愧愛后。賜無方千萬,入后房闥。

他日宮姝幸者,或襞裙為除縐,號曰留仙裙。

這段的大意是說:

有一次,趙飛燕在宮裡舞台上跳舞時,大家正看得入迷,忽然一陣大風吹來,

趙飛燕隨風而舞,好像真的要被風吹走了一樣。

於是成帝趕緊叫樂師馮無方拉住趙飛燕的裙擺,免得他被風吹走。

待風停時,發現趙飛燕的「雲英紫裙」竟被抓得皺皺的,

從此宮中女士們就流行穿這種特意造出的皺皺的裙子,名叫留仙裙。

所以,雲想衣裳,其實就是:趙飛燕的「雲英紫裙」。

而這段故事中,出現了「歸風送遠之曲」,無巧不成書,也和「風」有關哦 !

 

(2)

依這段趙飛燕外傳,「雲英紫裙」又稱為「留仙裙」。

無巧不成書,群玉山、瑤台月,都和「仙」有關。前者指「西王母」,後者指「嫦娥」。

但「楊玉環」就和「仙」無關哦。

群玉山,或稱玉山,是上古傳說「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請參考:

http://blog.yam.com/c2452/article/18158631

古風/李白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台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

沈嘆終永夕。感我涕霑衣。

所以,依李白個人的文字習慣,「瑤台」和「月」,是同義詞。

淮南子卷 6 ,覽冥訓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所以,和「西王母」及「瑤台月」有關的人,自然就是指「嫦(姮)娥」囉 !

 

(3)

花想容,是指誰呢 ? 當然也不是指「楊玉環」囉 !

「花」的線索,就是「一枝紅艷」。

「容」的線索,就是「新妝」。

「一枝紅艷」、「新妝」,全出現在第二首,而這首已明確指出了「飛燕」。

所以,花想容,其實還是指:趙飛燕。

而第一首的「濃」,和第二首的「艷」,暗示了這二首的文意是連貫的哦 !

換句話說,第一首、第二首,都和「楊玉環」完全無關。

 

(4)

雲雨巫山,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這四個字就是「朝朝暮暮」的同義詞。例如:

楚天/唐彥謙

楚天遙望每長嚬,宋玉襄王盡作塵。不會瑤姬朝與暮,更為雲雨待何人。

巫山高/鄭世翼

巫山淩太清,岧嶢類削成。霏霏暮雨合,靄靄朝雲生。

危峰入鳥道,深谷瀉猿聲。別有幽棲客,淹留攀桂情。

巫山高/範雲

巫山高不極,白日隱光輝。靄靄朝雲去,溟溟暮雨歸。

巖懸獸無跡,林暗鳥疑飛。枕席竟誰薦,相望空依依。

謁巫山廟/韋莊

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似哭襄王。

朝朝暮暮陽台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無限柳,春來空斗畫眉長。

減字木蘭花(登巫山縣樓作)/黃庭堅

襄王夢裏。草綠煙深何處是。宋玉台頭。暮雨朝雲幾許愁。

飛花漫漫。不管羈人腸欲斷。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斷腸。

所以,雲雨巫山枉斷腸,也就是:「朝朝暮暮枉斷腸」,簡稱:「無限恨」。

 

(5)

解識春風無限恨

奇怪了 ! 為什麼李白刻意使用「解識」這二個字,而不是「解釋」呢 ?

中文似乎沒有「解識」這個詞彙哦 !

所以,解識,應該是指二件事:解「春風」、識「無限恨」。

無巧不成書,「春風」、「無限恨」,都是在第二句。

這是非常精妙、暗藏「意境對仗」的佈局。(亦即,李白暗示「第二句是關鍵」。)

所以,「春風」就是第一首的代名詞、「無限恨」就是第二首的代名詞。

 

(6)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識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名花,指「沉香亭附近的花」。

也可能指「高力士」,因為花不是人,所以不會「歡」。好個「罵人不帶髒字」,呵...

傾國,指「楊玉環」。

君王,指「唐玄宗」。

這些都是一望即知的。但是...

第一句有「歡」、第二句有「笑」,第三句卻急轉成「恨」,你不覺得奇怪嗎 ?

似乎,第三句和前面二句的中間,有一道隱形的分界線哦 !

一介書蟲琉璃華的獨家見解是:

這三個人(高力士、楊玉環、唐玄宗)在那「又歡又笑」,

只有一個人,在沉香(凝香)亭北、倚闌干(檻)、解「春風」、識「無限恨」。

這個人就是...

  

                           風百旋,寶塔高吟貫九天。

                           華一色,佛座密嚴窮八極。

                           輪雙炯,欄網煜爍絕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