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華說~「三類分身」
不厭其煩再三強調,只要是漢人寫的作品,必會出現「意境對仗(含一般對仗)」。
以下以《八識規矩頌》為例,請看:
八識規矩頌/玄奘
前五識頌
(A)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B)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C)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A)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B)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C)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A)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B)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C)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A)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B)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C)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其中「意境對仗」的部分為:
(1)
性「境」現「量」通三「性」 / 三「性」三「量」通三「境」
(性境是三境之一。)
(2)
帶質「有覆」通情本 / 性惟「無覆」五遍行
專有名詞。
(3)
圓明初發成「無漏」 / 遠行地後純「無漏」
專有名詞。
透過「意境對仗」的轉化,「圓明」這二個字就變成「不動地」的同義詞。
也就是,「圓明初發成無漏」可轉成「不動地初成無漏」,
所以,這句和「觀察圓明照大千」不構成「詞窮廢言」。
(4)
「極喜」初心平等性 / 「不動」地前纔捨藏
專有名詞。
(5)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 「善」「惡」臨時別配之
作者為了押韻,將「中二大八根本三」轉成「中二大八貪瞋癡」。
依唯識學基本常識,「中、大、根本」就是「惡」的同義詞。
(6)
隨緣執「我」量為非 / 界地隨「他」業力生
(7)
果中「猶自」不詮真 / 俱生「猶自」現纏眠
意境對仗抵銷歸零,所以不構成「詞窮廢言」。
(8)
如來現「起」他受用 / 大圓無垢同時「發」
意境對仗抵銷歸零,所以不構成「同義廢言」。
(9)
「合三離二」觀塵世 / 「動身發語」獨為最
以佛學基本常識,可將「動身發語」轉成「動三發四」。
(10)
「六轉」呼為染淨依 / 淵深「七浪」境為風
前者扣除第七識,後者扣除第八識,皆位於第七識頌、第八識頌的(B)句。
(11)
五識同「依」淨色根 / 六轉呼為染淨「依」
動身發語「獨為最」 / 去後來先「作主公」
交叉式意境對仗。
(12)
「愚」者難分識與根 / 有情日夜鎮昏「迷」
性界受「三」恆轉易 / 浩浩「三」藏不可窮
交叉式意境對仗。
(13)
「不動地」前纔捨藏 / 「金剛道」後異熟空
意境對仗抵銷歸零。
所以,「不動地」這三個字和「遠行地後」這四個字,不構成「同義廢言」。
(14)
三類分身息苦輪 / 觀察圓明照大千 / 極喜初心平等性 / 大圓無垢同時發
四句式意境對仗。
透過「意境對仗」原則可知,「三類分身」就是「成所作智」的同義詞。
(15)
「三類分身」息苦輪 / 「十地菩薩」所被機
觀察「圓明照」大千 / 「普照」十方塵剎中
交叉式意境對仗。
也就是,妙觀察智是「圓明照」;大圓鏡智是「普照」。
那麼,「圓明照」和「普照」有什麼差別呢 ?
依佛學基本常識,「大千」和「剎」是同義詞。
所以,「圓明照」和「普照」的差別就是:前者是「一」剎,後者是「塵」剎。
順便一提,
你以為「三類分身」是指「法身、報身、化身」嗎 ? 當然不是嘍 !
依佛學基本常識,「法身、報身」並沒有「息苦輪」的功能。
請注意看,「三類分身息苦輪」的前一句是「圓明初發成無漏」,
而之前提過,依意境對仗原則,「圓明」又是「不動地」的同義詞。
所以這當然就是指「不動地」的三類分身,而不是指「如來」專有的三類分身。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聲聞乘類分身、緣覺乘類分身、大乘類分身」。
結論:漢人,不會因為出家就喪失中文能力。
風百旋,寶塔高吟貫九天。
華一色,佛座密嚴窮八極。
輪雙炯,欄網煜爍絕七重。
上一篇:琉璃華說~「孽海情天」
下一篇:琉璃華說~「天清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