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行說~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一)
不厭其煩,再三強調,只要是漢人寫的作品,就一定會有「意境對仗」。
以下以《韓非子》為例,請看:
(1)
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
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臨千仞之谿,材非長也,「位」高也。
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
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沈。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無「勢」也。
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
(2)
無度而應之,則辯士「繁說」。
設度而持之,雖知者猶畏失也「不敢妄言」。
(3)
句踐入「宦」於吳,為吳王洗馬,故能殺夫差於姑蘇。
武王見「詈」於王門,顏色不變,而擒紂於牧野。
越王之霸也不病「宦」,
武王之王也不病「詈」。
故曰:聖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4)
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
其教易知,故言用;
其法易為,故令行...
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而下無愚拙之誅。
(5)
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6)
用於秦者十變而謀希失,
用於燕者一變而計希得,
非用於秦者必智,用於燕者必愚也,蓋治亂之資異也。
故周去秦為從,期年而舉;衛離魏為衡,半歲而亡。
是周滅於從,衛亡於衡也。
使周、衛緩其從衡之計,而嚴其境內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賞罰...
此必不亡之術也。
(7)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8)
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盜賊者傷良民。
(9)
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
(10)
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1)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
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
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
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
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矣。
(12)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如此,故太山之功長立於國家,而日月之名久著於天地。
(13)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畢載。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
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14)
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
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
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
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15)
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
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
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
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
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彌眾,其虧彌大矣。
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務變之謂變業。
故以理觀之,
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
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
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二)
再看仔細一點哦 ! 以上 15 段,真的都符合「意境對仗」嗎 ?
聰明的你,看出來了嗎 ? 第(15)段,違反「意境對仗」,所以...是偽造的。
(A)
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
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
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有二個字不太合群哦 !
此外,「賊其澤」和「民苦之」,詞性完全不對應,也是非常失敗的對仗。
請注意,所謂「意境對仗」,
當字數相同時,詞性就要對應。當詞性不對應時,字數也會不同,但意境一定會對應。
(B)
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
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
這就是所謂的「同義廢言」,乃是漢地文學最痛恨的東西,可見,這位偽造者不是漢人。
(C)
短短一段,出現了 5 次「功」,
這就是所謂的「詞窮廢言」,乃是漢地文學最痛恨的東西,可見,這位偽造者不是漢人。
(D)
故以理觀之,這 5 個字,沒有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無義廢言」,乃是漢地文學最痛恨的東西,可見,這位偽造者不是漢人。
(E)
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
事大眾而數「搖」之則...藏大器而數「徙」之則...
這就是所謂的「重覆廢言」,乃是漢地文學最痛恨的東西,可見,這位偽造者不是漢人。
(F)
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
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
一樣,「變業」和「搖徙」,詞性完全不對應,也是非常失敗的對仗。
上一篇:疾風行說~運籌策帷帳之中
下一篇:疾風行說~采菱調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