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18 01:58:28光明之湖

電影對夢理論的啟發(十二)

12/17/01
昨天看了電影「紅磨坊」,是貝茲魯曼的作品,貝茲魯曼以前導過「羅密歐與茱麗葉」,兩部拍攝的風格一樣,有點無厘頭的感覺,電影片段間看似紛雜,且以誇張手法表現,但卻表現出各個片段間的主題。此時我忽地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不是跟夢有點類似嗎?夢不也是個突兀的連接體嗎?這是就電影的呈現方式類比於夢境的內容來看,如果我們以電影的形成過程去思考夢的產生的話,我們則會有另一個體會。

假設夢境像一齣戲劇的話,那麼導演(夢者)是如何導這場戲(夢)的。首先導演腦子充滿著許多靈感、圖像,使導演急欲把這些想法實地展現出來,在展現過程中,如果有所阻礙,導演可能會生氣,可能會鬱悶,可能會受不了,直到作品到達了他滿意的標準,他才會如釋重負,心情才會舒展開來。假如這種情況可以套用在夢的產生上,那麼它透露了兩種意義。

導演心中先有個主題,然後才設想或創造許多場景和情節來詮釋這個主題,相較來說,夢者詮釋主題的方式是對清醒生活的經歷做篩選,以做為夢中的情節,這些情節有的是對夢者本身有意義或有興趣的,有些則相反,但不管是否有意義或有興趣,這都是夢者在清醒時的認知,並沒有一個可供分別的標準,但在深層意識內,則有可能對夢境內容所對應到的生活經歷感受深刻,此為第一個意義。

這感受深刻的感覺在腦中堆積,但夢者並不自知,堆積的感覺必須得到抒發釋放,要不然就會像失敗的導演一樣內心鬱悶,因此這些感受選擇在深層意識的表現舞台—夢來上演。導演因為有了腳本而靈光乍現,把泉湧的奇想編造出一部電影,而夢者可能因近期的遭遇或倏忽的內心悸動而啟動了內心深刻的情緒,並在夢中釋放出來,相較於羅伯特認為夢是軀體的排泄,這樣的比喻法比較像夢是心靈的抒發與記憶的重鑄與連結,此即第二個意義,它所強調的是夢並不是把我們不要的東西排泄出去,而是重溫過往的記憶,讓它重新在腦海中浮現以獲得抒發,這樣的過程只會加深印象而不是逐漸忘卻。

歸納而言,我所想出來的理論與羅伯特所觀察到的兩個特徵不同點在於

1. 夢境取材自生活的經歷對深層意識而言皆是有意義且有興趣的。
2. 夢是心靈的抒發與記憶的重鑄與連結。

當然這只是我目前暫時的推論,還留待日後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