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1 11:20:39Sunny大小姐
【舊聞】看羅曼史長大的女孩
羅曼史從20幾年前進入台灣,即風靡了無數的女性,享用禁忌的閱讀樂趣。作品來源從80年代初期的翻譯小說、到80年代後期出現的台灣本土言情創作小說,根據出版社非正式調查,每個月約有200多本羅曼史新書上市,可見大眾文化市場商品之一羅曼史對女性的影響力從來不曾稍減。
相對於男生有共同觀看A書、A片的成長經驗,情慾初初萌芽的女生學習、演練、開發真實的情慾生活的機會貧乏,愉快的羅曼史集體閱讀經驗,可以視為女性的情慾教本。大部分的女生會將注意力放在做愛、情欲場景的描寫,就書中有點露骨又不會太淫穢的性的描繪,想像、探索自己的情慾發展,從某個角度而言,羅曼史小說的讀者可以說是情慾自給自足,大方運用情色資源的豪爽女生。
然而羅曼史小說最被性別平等者詬病之處在於──公式化的情節中複製主流社會的父權價值,例如男女權力的差異(男強女弱、性經驗的差異……)、浪漫化具有強暴意味的性行為、頌揚處女情結與美貌神話,即使一些小說有些許顛覆的意味,例如女主角凶悍、男人婆、貪吃,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父權社會認可的道路──和男主角廝守一生。以國高中生為主的讀者,在愉悅輕鬆的閱讀情境中,接收了性別刻板印象,等於吃下了包了糖衣的毒蘋果,曾任國中老師的鍾佩怡寫了一本《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拿著放大鏡檢視羅曼史當中性別歧視與不合理的情節,寫成教案提供老師歪看羅曼史,教學生顛覆羅曼史的情節。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賴友梅表示,她們在全省各地與高中職、大專學生討論羅曼史,用演出書中情節的方式,讓學生們看出「暴力愛情」與「約會強暴」的雷同,再拆解、重寫羅曼史,讓向來沒有意見或是行動呈現的女主角,一改被動的角色,成為故事的主人。因為閱讀羅曼史是許多學生貼身的生活經驗,討論羅曼史讓參與者發現書中的性別關係是有問題的,便能釐清小中浪漫愛與現實的關係,當然也就減少了將自己投射、同化成為男女主角的機會。
流行文化習於將男性對女性的愛化約於「掌握」與「佔有」,女性則將對男性的仰慕等同於「奉獻」與「付出」,這樣男女情愛的互動模式,塑造了不少人以為的兩性交往原則,讓人不禁想問,羅曼史究竟反映出人們對愛情何種的心態?
楊照在〈跨越時代的愛情〉一文中便提到:「羅曼史要以愛情來解決現實中某些焦慮,它所呈現的愛情,也就不會是中立客觀的愛情。為了讓這份提供樂觀來源的愛情力量具有可信度,羅曼史小說會毫不猶豫地借助社會上最粗糙的價值偏見,來塑造夢幻效果。所以閱讀羅曼史小說,會比閱讀其他作品更容易看出這個社會的普通偏見,尤其是這個社會努力要人去羨慕的東西。」
如果說商業機制下的羅曼史基本上是反映的讀者內心的欲求;用小說帶領我們脫離現實,飛往想像中的烏托邦,那麼下一個疑問便會是,羅曼史小說中的公式情節,是因為讀者想追求的圓滿愛情一定要加上功成名就(男主角一定要多金有地位)?或是藉由愛情婚配來達成階級翻身?還是一夕飛上枝頭變鳳凰、求取經濟保障,依然是女性永恆不變的夢想?
相對於男生有共同觀看A書、A片的成長經驗,情慾初初萌芽的女生學習、演練、開發真實的情慾生活的機會貧乏,愉快的羅曼史集體閱讀經驗,可以視為女性的情慾教本。大部分的女生會將注意力放在做愛、情欲場景的描寫,就書中有點露骨又不會太淫穢的性的描繪,想像、探索自己的情慾發展,從某個角度而言,羅曼史小說的讀者可以說是情慾自給自足,大方運用情色資源的豪爽女生。
然而羅曼史小說最被性別平等者詬病之處在於──公式化的情節中複製主流社會的父權價值,例如男女權力的差異(男強女弱、性經驗的差異……)、浪漫化具有強暴意味的性行為、頌揚處女情結與美貌神話,即使一些小說有些許顛覆的意味,例如女主角凶悍、男人婆、貪吃,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父權社會認可的道路──和男主角廝守一生。以國高中生為主的讀者,在愉悅輕鬆的閱讀情境中,接收了性別刻板印象,等於吃下了包了糖衣的毒蘋果,曾任國中老師的鍾佩怡寫了一本《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拿著放大鏡檢視羅曼史當中性別歧視與不合理的情節,寫成教案提供老師歪看羅曼史,教學生顛覆羅曼史的情節。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賴友梅表示,她們在全省各地與高中職、大專學生討論羅曼史,用演出書中情節的方式,讓學生們看出「暴力愛情」與「約會強暴」的雷同,再拆解、重寫羅曼史,讓向來沒有意見或是行動呈現的女主角,一改被動的角色,成為故事的主人。因為閱讀羅曼史是許多學生貼身的生活經驗,討論羅曼史讓參與者發現書中的性別關係是有問題的,便能釐清小中浪漫愛與現實的關係,當然也就減少了將自己投射、同化成為男女主角的機會。
流行文化習於將男性對女性的愛化約於「掌握」與「佔有」,女性則將對男性的仰慕等同於「奉獻」與「付出」,這樣男女情愛的互動模式,塑造了不少人以為的兩性交往原則,讓人不禁想問,羅曼史究竟反映出人們對愛情何種的心態?
楊照在〈跨越時代的愛情〉一文中便提到:「羅曼史要以愛情來解決現實中某些焦慮,它所呈現的愛情,也就不會是中立客觀的愛情。為了讓這份提供樂觀來源的愛情力量具有可信度,羅曼史小說會毫不猶豫地借助社會上最粗糙的價值偏見,來塑造夢幻效果。所以閱讀羅曼史小說,會比閱讀其他作品更容易看出這個社會的普通偏見,尤其是這個社會努力要人去羨慕的東西。」
如果說商業機制下的羅曼史基本上是反映的讀者內心的欲求;用小說帶領我們脫離現實,飛往想像中的烏托邦,那麼下一個疑問便會是,羅曼史小說中的公式情節,是因為讀者想追求的圓滿愛情一定要加上功成名就(男主角一定要多金有地位)?或是藉由愛情婚配來達成階級翻身?還是一夕飛上枝頭變鳳凰、求取經濟保障,依然是女性永恆不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