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在動詞語彙方面的優越處--以「旋轉」為例
關於台語是一種語言或方言的爭論,多年來一直模糊了社會的焦點。確實,台語是一種發育不夠完全的語言,至少在科學術語方面就有嚴重缺陷,但這不僅僅是台語的問題,在我們日常使用的華語,應付數以萬計的英語縮詞與每年暴增的新用語,一樣是左支右絀,譬如,DRAM或者「很in」這類字詞。
我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這門語言,有一項很特出的優點,那就是對動作或事物狀態的分析極為精密,至少比起我們習用的華語,更加精密許多。
以「旋轉」這個概念為例。
基本字是「轉」(tsuán)或「旋」(suân),在華語裏面,大概就這樣了。但在台語裏面,分得可細,一樣是旋轉,依速度不同,就有se̍h(漢字擬為「踅」)、tńg(漢字訓以「轉」)、kńg(捲),se̍h
是欲振乏力的轉動,tńg 是正常轉速的轉動,而 kńg 是快速地轉動。
其中,se̍h
又引伸出在一塊地方來回散步走動的意思,所以,我們說「逛夜市」時,會講「se̍h夜市」,華語中的「逛」與我們的
se̍h,並不太一樣,因為「逛」並沒有在一地繞的意思,而比較接近 wander,在台語裏面,大概是「遨」(gô),同樣是
wander,還有一個表現更加散漫的「趖」(sô)。
回到「旋轉」,kńg 的速度是快到可以把周遭的物件給「kā入去」,所以有時要表現最高速的旋轉時,也會用到
kā 這個字,雖然華語裏也有「絞動」這個字詞,不過,「絞動」並不一定是不斷旋轉的意思。
從這裏,我們會發現,用漢字表台語時,容易產生誤解。因為,「se̍h」或許與「踅」原是同一字,但,「tńg」與「轉」,「kńg」與「捲」,「kā」與「絞」,其實並不大相同。
前面是以速度來講,如以旋轉次數,只轉動一次,譬如 turn
on/off,台語裏是「tsūn」,華語的話,「扭開」「轉開」「旋開」都可以。
如果,轉不到一次,「彎」(uan)是華台語共有,只是,台語還有一種,是「uat」,指的是正轉九十度,譬如
uat-kak(即「轉角」)。
再以旋轉的介質看,以輪旋轉的稱做「lìn」(輾),但「lìn」與「輾」還是有些不同,因為「輾」有「車輪壓過去」的意思。如是液體自作旋轉,則稱做「滾」(kún),不過,在華語中「滾」的用法已經混亂,輪子在地上一樣可以「滾」。
如果一定要指輪子在地上滾動,就真的是「輾」(liàn)。
最後,源自華語的「轉」(tsuán)與「旋」(suān)通常用在名詞或動詞化的名詞上,譬如「轉途」(tsuán-tô͘)或「凱旋」(khái-suân)。
我一直感覺台語會將動作分析得這麼清楚,很可能是因為這原是一個勞動者的語言。它本身就有自己的價值,並不是什麼其他語言的附庸。
Sih
謝謝!很清楚,最近在衛教快篩用法都會用到liàn
島途中
是不是所有動作呢?誰知道呢?我確實是發現了不少例子,但我希望我將能用一本書回答你這個問題.
台語是一種語言(雖然依附漢語的情況還是存在,漢語強烈影響目前的台語),因為它有自己的語法,雖然這種語法與漢語似乎很像,其實還是不太一樣,我認為文白異讀的文讀系統是一個鑲嵌在台語中的中古漢語,白讀系統除了上古漢語部份,也有相當大成份還無法確定來源,可能是閩越語的核心.
發育不夠完全的台語,與這個世上許多語言一樣,不只不足以表達科學知識或現代新觀念,而且,標準化的工作還沒有完全穩下來.
如果不用 acronym做例子,譬如電腦術語中的 thread,台灣的漢語譯為”執行緒”,這個字無法直接被台語引用,因為發音糾成一團,難以辨別,例如 structure,譯為”結構”,台語發音這個漢字詞也一樣很拗口.
法語有一個字,我倒覺得很可能是這位德國朋友講的狀況,電腦: ordinateur,但幾乎所有的西方主要語言,包括德語,都使用拉丁字根衍生出來的 computer.
發育完全的語言,大概是像英法德俄日等等世界的主流語言,中文也可以算是一種相當完全的語言,但它對 acronym 完全無能為力,也許將來拉丁字母會被承認是中文的一部份,而收入漢語字典裏.
tulip
你分析得很細膩,
ㄟ...我想我沒笨到讀不懂你的主軸吧:p
我知道你說福佬話把旋轉這個動作表達的很清楚
至於是不是所有動作,我就不得而知
唉喲!任何一種語言我都所知有限,福佬話更不用說,
所以我絲毫沒有挑剔之意
台灣把原住民語當作方言就很政治
另外,我覺得Eiweisse和Halbleiter意譯得很好懂啊
就像中文翻成半導體,而非偕米孔達克德
中文德文本來就不是拉丁語系呀
大量科學新字acronym對英語系國民來說都消化不了
所以我才覺得你可以採更好的佐證你所言
”福佬話是種發育不夠完全的語言”
(別誤會,我懂你說的福佬話是依附在漢語之下)
其實那德國朋友講的是法國人不音譯也不意譯
另創一個讓人忘文無法生義的新字
也架高了外國人學法文的難度
如果你有興趣,我再請他舉例給你聽
法文我是無法度啦
島途中
>以前社會語言學老師說
>語言跟方言的界定
>政治因素是一大影響
>我懂的不多,不敢在這兒班門弄斧
政治因素可能是指幾種北歐語言,它們不只聽來互相可通,寫出來,恐怕都相當像.
語言和方言的差別,我認為應該是以是否有自主性來看.一個語言應該已經經過了一個標準化的過程,有穩定的標準音和穩定的書寫方式.
>不過如果說很in跟DRAM在華語裡的採用就表示華語的左支右絀,我有些不以為然
>因為德文老師說”in”也儼然成為德文了
>(德文裡也將英文流行語納入,像是cool,年輕一輩當比較哈美,但學究性的德文老師覺得那
>是loanword,普及了就是德文的一部分)
>事實上,跟操著福佬語的3C產品老闆買貨,DRAM,DVD,USB,他也就這麼表達啊,可不是?
>我覺得這些科學術語像是international language
>有位德國朋友,他是德國大學裡的法文教授
>他對於法國人將科學術語創新出新法語頗不以為然(並非像一般國家將英語轉換成該國發
>音而已),他覺得法國的做法很高傲,增加外國人學法語的門檻,讓人很難接軌
某方面講,英語本來也是一種德語啊!
所以德語借用英語的情況,與現代漢語借用同語族的吳語粵語字詞比較類似.
左支右絀指的是大量英語縮寫字,根本來不及消化,將來可能也根本無法消化,那數量非常驚人.
台語目前標準化的道路是接受羅馬化,所以使用羅馬縮寫字將可以水到渠成,也就不用再另外開發一套系統.
其實,德語以前比法語還誇張吧!英語和法語的蛋白質都是protein/protéine,但德語那時就不遵循拉丁字根,而自己使用Eiweiße.英語與法語的半導體都是semiconductor/semi-conducteur,德語卻是 Halbleiter.
>繞,迴,扭,運轉是不是也有旋轉的意思啊?
感覺你還是沒有明白這篇的文章主旨,我想說的是對動作的細膩分別.
島途中
>之前一個韓國小弟也問過我
>語言跟方言的界定問題
>韓語跟客家話從一數到十發音極其相似
>但韓語是個語言,客家話是所謂方言
關於語言(language)與方言(dialect)的問題,古典漢語中的方言本意是地方語言(regional language),所以明顯不同於「雅言」(官話的前身)的異族語言--楚語,也稱做方言.(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鬬穀於菟.」)
我認為客語被當成方言的原因與台語的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到今天還依附在漢語底下,如果以成形時間看,並且接受台語是一種漢語族語言的話,台語與漢語的分裂至少發生在漢晉以前,大約將近二千年,而法語與拉丁語的分裂不過一千五百年左右.客語是宋代時自漢語系分裂出來,距今大概也快一千多年.
>歐洲人不乏擁有多語能力的高手
>比方說義大利人不用學西班牙文
>大概就可以聽個五六成西班牙文
>我以極其佩服艷羨的口吻讚美過好多會五六種語言的歐洲朋友
>好多次他們是持平的回答我那實在沒甚麼了不起
>因為語系類近,好幾成的字彙相仿
>他們說,就像Mandarin跟Cantonese的類近關係一樣
>但我回應:廣東話我們是聽不懂的
>想當年大學時代,僑生霹靂啪啦講廣東話
>我們完全是聽攏無的被隔絕在一旁
雙方聽不懂,有時不一定是兩種語言距離遙遠,而可能是一些發音不好辨識.譬如各種德語方言據說是互相難以溝通,但寫出來的時候,你感覺不到有那麼大的差異.
粵語有一些壯語的成份,語法也與漢語有些差異.台語也一樣,事實上,大規模的文白異讀,在我看,把它看成是一個語言鑲嵌在另一個語言中,還比較合理一點.
至於客語,我研究不多,不敢多說.
tulip
嗯!島主又有新的研究,真的是知識淵博!
之前一個韓國小弟也問過我
語言跟方言的界定問題
韓語跟客家話從一數到十發音極其相似
但韓語是個語言,客家話是所謂方言
歐洲人不乏擁有多語能力的高手
比方說義大利人不用學西班牙文
大概就可以聽個五六成西班牙文
我以極其佩服艷羨的口吻讚美過好多會五六種語言的歐洲朋友
好多次他們是持平的回答我那實在沒甚麼了不起
因為語系類近,好幾成的字彙相仿
他們說,就像Mandarin跟Cantonese的類近關係一樣
但我回應:廣東話我們是聽不懂的
想當年大學時代,僑生霹靂啪啦講廣東話
我們完全是聽攏無的被隔絕在一旁
以前社會語言學老師說
語言跟方言的界定
政治因素是一大影響
我懂的不多,不敢在這兒班門弄斧
不過如果說很in跟DRAM在華語裡的採用就表示華語的左支右絀,我有些不以為然
因為德文老師說”in”也儼然成為德文了
(德文裡也將英文流行語納入,像是cool,年輕一輩當比較哈美,但學究性的德文老師覺得那是loanword,普及了就是德文的一部分)
事實上,跟操著福佬語的3C產品老闆買貨,DRAM,DVD,USB,他也就這麼表達啊,可不是?
我覺得這些科學術語像是international language
有位德國朋友,他是德國大學裡的法文教授
他對於法國人將科學術語創新出新法語頗不以為然(並非像一般國家將英語轉換成該國發音而已),他覺得法國的做法很高傲,增加外國人學法語的門檻,讓人很難接軌
繞,迴,扭,運轉是不是也有旋轉的意思啊?
島途中
這是個誤解.
Uat(有人訓為「斡」)不是「歪」(uai)喔!
光明頂
歪. 比如說你是歪哥到叨去?
其實這點也可以說是對語言的熟悉度. 對自己熟悉的, 自然用起來如魚得水, 對自己不熟悉, 也難免左支右絀. 當然啦, 有些語言天才天生語感就是特別強.
hsiangyu
終於看懂了...(之前很多拼音,看得很辛苦...一下子就放棄了。)
我也覺得台語在某些方面的描述很細微,很生動,一聽到那個字/語句,腦袋中就會有一個形體或動作浮現。中文倒是沒有給我這種感覺。
不過下面這個識別碼更難看懂...
島途中
關於這一點,我的答覆很簡單.我的中文肯定比我的台語好得多.
英文的部份,我完全同意.
關於uat,我也想到了「拐」這個字,但「拐」這個字與「滾」「轉」這幾個字一樣,意思都很廣泛,所以,無法精確表現.
光明頂
我的看法跟你倒不同.
以前初學英文時, 我覺得他們的就是沒法像中文表達那麼多的意境. 感覺上是很膚淺的一種語言. 但是實際上, 隨著年紀漸長, 以及翻譯的經歷, 才發現真正的原因, 在於我自己所學的不足及膚淺. 英文其實類近的字也一樣有著很多很多的細微分別. 這是用字修辭學的一部份. 是很高深也很冷僻的學問. 但是一個人的程度實際到哪, 在這點用字的選擇上, 倒是可以提供一個參考值.
同樣的, 中文乃至其他的語言也一樣有著很細微的分別, 事實上很多很多分別, 並不是不存在, 只是被遺忘了或隨著意思的轉變而轉換了.
謝謝!很清楚,最近在衛教快篩用法都會用到l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