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4 11:02:21夏途島

資訊流工程初論(3)-第一個資訊流工程實例及其他推廣

這是我前些日子的設想(本系列文章,上一篇發表於本台2003.07.30--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bour/3/3502748/20030730134054/),沒想到已經有人開始做了,雖然我所擬的計劃難度更高些.

網路的發明,帶給人們許多新的想法,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就是一個可以比美 google和Yahoo!,自然又重要的基礎建設.

簡單的概念是,詞條內文所有關鍵字都能直接超連接到該關鍵字的詞條內文,Wikipedia,是網路時代的新型百科全書,編輯者是全世界所有連上網路的人,這個做法似乎又是取法自自由軟体的copyleft(有在玩linux的人一定知道).

我的設想有點接近,但不大贊同嚴肅的百科全書編輯工作下放到所有人的手上,這種做法很容易使整部全書的素質良莠不齊,缺乏足夠的專業性.

資訊流工程(Information Stream Engineering)是一種更格式化,更有系統的網路資源整合技術.

最初步的做法是像 wikipedia一樣,製作一個有系統的超文本(HyperText),這種有系統的超文本,我將之命名為超超文本(MetaTransText).

人類知識本有趨向系統化公理化的傾向,每個時代都會重新整理當代已獲玫的知識,近者,如 Nicolas Bourbaki的”數學原本”,更之前為百科全書派及其苗裔,而字源學者的巨著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也是一種類似的努力.

因為資訊工程╱計算機科學的長足發展,我們擁有網路這個強大的工具,而目前我們僅僅以google為最佳的應用,但google畢竟只是一個搜尋工具,如果我們能建造出更有系統的超文本(即我所謂超超文本),則對於無預備知識的人來說,將可以運用比傳統百科全書更強大詳盡並且更多層次的學習工具.

我在此初步將資訊流工程可以列為追求目標的計劃,提出以下三種:

(1)全字源計劃:將人類主要語言的全部語源字源網建構起來.(維基百科也有類似計劃,但我懷疑網路社群中有多少人適合做這些工作)(2)全部科學公理化運動:類似邏輯實證論者曾經推行的統一科學運動,但企圖更大,並善用網際網路的特殊能力.(3)同時歷時全歷史定標計劃:超越編年体及紀傳体,紀事本末体,建立立体的歷史敘述超超文本. 

當然,除了系統化以外,資訊流工程還有其他更深入的工作,特別是前文提及的”分類和蒐集可以是高度個人化的過程”這一論斷,將是資訊流工程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