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12:50:57菩提

(轉載)六根體性(三)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05-a16_026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一) 第 026集~由  正惠老師開示:六根體性(三)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繼續來講有關意根的部分。因為意根比較難懂,所以要花一點時間來講。可能對初學者來講比較深,但是因為一入耳根永為道種,對於大家將來的修學佛法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大家就先把祂瞭解,這樣就有一個正確的知見在,對大家修學佛法是非常大的幫助。

  剛剛我們在阿含裡面有講「意為彼依」,這個「彼」它是在說五色根,也就是說意根是五色根的所依根,這個說法其實是依大乘佛法來講,也是有點問題的。只因為意根祂是心,五色根它是色法,它又不是心,所以心(意根)能夠統攝這個色法,那這個還是有一點問題。

  祂能夠統攝色法的,一定要有大種性自性才行。其實這個功能是只有第八識心體才具有大種性自性,也就是四大種:地、水、火、風這四大種,這個是第八識如來藏的七種性自性裡面的第四種。如來藏才有這功能,第七識不能有這個功能。如果第七識也有這個功能,那這兩者就亂了,就不能叫作「界」,五陰十八界;然後諸法它不重複,六根、五陰十八界各有各的功能差別,那這重複就不對了,所以這個說法是有點過失的。也就是色法,色法就是四大種,四大種它是第八識才能夠有大種性自性這個功能。好!五色根都是色法。五色根都是色法,這個根,這個五色根它是怎麼組成呢?當然是地、水、火、風,既然是地、水、火、風,就只有第八識才具有大種性自性,才能夠出生五色根。所以應該說第八識才有可能是五色根的所依,這樣說法才是比較正確。意根因為祂沒有大種性自性的緣故,所以祂並不能攝受五色根,當然意根就不可能成為色根的所依;因為意根是心,祂不是色根。所以我們意根又叫作第七識,識是心的意思,所以祂不是色根,祂本來就沒有大種性自性,所以祂不能接觸到五色根,何況去攝受五色根呢?所以祂當然不可能是五色根所依。

  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意根,祂是六識心王的所依根;從眼識到意識都必須有意根作為所依根,才能夠出生、現行、乃至運作。因為在五蘊叢林中「意」為先導;因為這個緣故,意根為前六識的共同所依根。此外我們如果假設,沒有這個意識藉著意根的緣來出生,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說意、法為緣生意識,所以意識當然是意根所出生的。好!那前五識也不可能出生的,因為意識是前五識的所依,所以意識心同時也是前五識的所依根,這個是從大乘唯識來講,這樣就一目了然。

  接著我們來講五色根都各有扶塵根與勝義根--也就是淨色根。勝義根又叫作淨色根,相對於扶塵根這個名詞來說,它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我們來說五色根的扶塵根,它包括哪一些呢?眼根是眼球,其他的眼、耳、鼻、舌、身,我們一一來說,眼根就是眼球,耳根就是耳朵,鼻根就是鼻子,舌根就是舌頭,身根就是身體。這些五色根,依這個扶塵根所行的境界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外相分的五塵,這是屬於外五入所攝,也就是說扶塵根所面對,所接觸的是外五塵。

  好!那我們來講第二個部分,我們說五色根有淨色根的部分,那淨色根是說哪一個部分呢?也就是說,淨色根它是掌管視覺乃至觸覺,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能夠識別的部分。它是在哪裡呢?都是在腦部,也就是說我們腦部能夠掌管視覺乃至觸覺,這五種了別的這個部分。一般現在國中一年級都已經有講到腦部的部分;這個也可以用現代的科學,可以證實佛法的正確性。那這五種了別都在腦部,所以腦部的這個部分叫作淨色根,也就是五種的淨色根,它的所行境界是什麼呢?當然不是外相分;因為它在腦部裡面,所以它是內相分的五塵,屬於內五入的部分所攝。也就是說外相分要透過如來藏,把它轉成內相分,然後這個淨色根去接觸到內相分,才能夠起了別的作用。所以一般佛法都是在講內相分的部分,大家要非常小心來看,要不然佛法就學不懂。學不懂,因為凡夫的話一般就是:你的眼珠去看到你的外面的色塵;佛法一般來講它是內典,內典大部分都是講內相分。

  第三個、我們來講意根只能在淨色根所顯示的內五塵--也就是說內五入中的五塵,換句話說就是內相分的內五塵,它所產生的這個法塵。所顯示的這些法塵,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法塵很多,譬如說我們有外五色,五色裡面譬如說色塵,眼根所面對的色塵產生眼識,祂能夠了別青黃赤白;那青黃赤白之外的呢?全部都屬於法塵所攝,所以叫作法處所攝色,就是這個意思。青黃赤白那是很簡單的,那個叫作眼識的範疇;那其他比較微細的,譬如說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只有顯色的部分是屬於眼識所攝,那其他的都屬於法塵所攝:漂不漂亮、長短方圓這些等等法。我現在這邊細說,那麼其他就比照辦理;其他的各個根、各個塵比照辦理。所以你看內五入中的五塵是內相分,那就是內五塵,那意根想要去接觸,當然是從內五塵裡面上顯現的法塵。這些法塵它當然是很昧略,因為意根祂本身祂就是很昧略,那這個就是意根祂所面對的;因為意根祂的五別境只有少分的慧,所以這個了別慧當然就差了;因為祂遍緣諸法,那你看祂既然是「遍」,那祂就不能詳細地了別單一的法;所以意根的作用就在這邊,叫作「默容諸法」,也叫作遍計執性,衪把前六識都是抓來當成自己。但是因為衪遍緣的關係,所以你看地震的時候,意根衪就能夠接觸到變動的大法塵,衪就可以喚醒了意識,喚醒了知道地震,那這時候已經醒來了,因為有意識了別的緣故,知道危險,然後趕快逃難,這個後續的這些動作。好!由地震來舉例,希望對大家很有幫助。

  第四點就是:如果意根不再與意識的配合,那意根也就無法領受五塵,及其相關法塵的細相。現在說的是細相,也就是意根要靠意識來領受五塵,這樣才能夠詳細地了知五塵境的法塵細相,譬如說氣質很好很美麗,就是剛講的這個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裡面只有這個顯色之外,它是屬於眼識所攝,其他的要都靠意識。至於意根衪其實就是很昧略,所以真正的詳細要靠意識;以上也就是說在五塵上的顯現,想要體會比較細的法塵,完全要依靠意識才行,意根沒辦法作到這麼微細,這個就有分工;因為意識衪有五別境,所以衪能夠詳細了別這些五塵上所顯現的法塵。注意聽喔,意識並不是去了別五塵境,是了別五塵境上所顯現的法塵,應該這樣說才是周到。

  好!第五點、我們來說意根統攝五色根所行的境界。這個道理其實還是有一點問題,我們現在等於說作一個結論,因為五色根的外五入及內五入,所謂的五入其實都是兼有法入--就是法塵;也就是說,這些五入上面都能夠顯現它的法塵,也就是前五塵上跟著都有法塵在,所以意根其實衪沒有辦法在五色根的外五塵上去運作的。意根衪是在內,因為如來藏已經把外相分的外五塵,已經變成內五塵了,所以意根當然不用那麼麻煩,就直接在意根直接面對法塵,就是內法塵去運作就可以啦!所以衪其實是了別內法塵這個部分,其實都是很小的範圍。所謂小是說昧略,衪沒有辦法像意識那麼有辦法,能夠詳細了別。

  好!我們再來細細地來說明,第一個就是:五根中的扶塵根都屬於外入處,都是比較粗的色根;所謂扶塵根都是比較粗糙的,地、水、火、風所形成的這些,就是肉體。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偃月、身若肉桶,我們都可以看得見的這個部分。第二個、我們再看看五根的勝義根;相對於扶塵根來說,我們還有一個勝義根,這個是屬於內六入;也就是說,在我們腦的部分,它是勝義根所在,這個部分當然就是說內六入,相對於扶塵根來說它是內,它當然是一個有色根,腦的組成也是四大,當然是有色根,所以腦這個部分在古代人來講,它是不可見的,但是它有對的,因為他知道有這個作用。第三個、我們來說意根,祂是屬於內入處,所以意根是心,祂不是色,所以祂是不可見、無對的。我們大概大略地講到這裡。

  我們接著再來看經文,阿含裡面又有一段經文,我們再來好好地瞭解。經文說:【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復白佛:「世尊! 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 ,非色 、不可見 、無對,是名意內入處】。(~《雜阿含經》卷13)我們簡單地再語譯一下,就是說 佛告那位比丘:眼根是內入處,是藉著地、水、火、風四大所製造出來的清淨色,不會被外面的塵境所污染,也不是肉眼可以看得見的,但是它是可以面對它,而感覺到它存在的。佛對眼、耳、鼻、舌、身內入處,也是這樣說明。比丘又向佛稟報:世尊!譬如世尊您所說的,意是內入處,不為我們廣作分別說明,意是內入處的意思是什麼呢?佛告這個比丘,又開始說:意是內入處的意思就是說,意根就像過去心、未來意、現在識,這三個心就是三世心,過去、現在、未來,這都不屬於有色根,是無法以肉眼看得到的,祂也不能像意識一樣,能夠讓凡夫感覺得到,所以不可面對,凡夫無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就無法面對意根,這樣就是說意內入處。這句話有點難懂,我們再換一句話來說,佛對於二乘人方便說法的時候,開示說意根是心,是無色根,不是有色根;這個並不是根性比較遲鈍的人就能了知,所以說是非色,不可對。在二乘法中,因為二乘人的智慧不像菩薩那麼深利,所以常常將意根與意識合併來說,所以就有這樣的方便說。但是現在我們這邊談的是六根,不是六識,所以經文說的「意」當然是說意根,不是指意識;因為現在的範疇是在講根,意根既然是無色根,所以祂當然是一個心體,當然就無法接觸到外色法的五塵,因為外色法的五塵,它是屬於四大所攝。

  這個我們再來一一說明。第一、在外五塵上顯示出來的外法塵,意根當然是沒有辦法去接觸這些色法的。第二個、由外六入,這個部分是屬於具有大種性自性如來藏來變現它,變成內相分的內六塵,這時候五勝義根,才能夠在內六入這邊,才能夠接觸到內相分。第三個、因為本識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所變現的內相分六塵,它是一種似色非色,它由自己的第八識心所變現;這個時候意根才能夠接觸到這些似色非色的內相分,也就是說在內六入的法塵上,意根才能夠作極昧略的了別,這個就是意內六入的真正道理。第四個、我們說意的外入處,這個只是意根藉著如來藏對山河大地及四大、五色根等法的直接攝受。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才能夠面對外面的這些四大,這些外色塵;那意根只是在這上面起遍計執性而已。這個並不屬於阿羅漢所斷除的我執,也就是不是三界愛--思惑的內容。這怎麼說呢?也就是說:意根祂有遍計執性;所以祂會把前六識的功能都妄計為是祂自己,甚至連第八識的功能祂都會妄計來執著以為是自己。

  我們再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就比較簡單,我們來說一下: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雜阿含經》卷43)這邊講的道理就是說:我們對六根、六塵它的境界,都會覺得順自己的意,這個可意的就是好的,那我們就喜歡去接觸;如果不可意的呢,我們不如意,那我們就討厭。但是這個說法還是有問題的,我們再繼續解說。這裡的根的體性是依識,兩個把它混在一起了,所以根跟識這兩個就同時,自性把它混在一起說,這個是方便說,因為小乘。其實根的自身它並不是識心,所以它當然不可能有貪念,或者是喜歡的心行,這才是心的功能、識的功能。所以這個「根」,用根來說是不合理的;但是這裡是將六根與六識的自性,把它合在一起說,為了方便解脫道能夠斷對五陰十八界的貪愛,所以方便說;這個對解脫道的行門,當然來說是可以的,因為他反正六根都要斷、六識也要斷,乃至六塵也要斷;是斷他的貪愛,所以把它混在一起通通斷掉,斷除就好了,所以就不用這麼細分。但是對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講,經過種智唯識這個種智來解說,這還是有點不合理的。我們都分得很清楚,這邊已經標明:眼根只樂於眼塵境界,不是樂於耳根所行的聲塵境界;「界」就是有界限,眼根就是對色塵,不能越界,越界就錯亂了;也就是說,眼是對色、耳是對聲,這個就是根、塵兩個相應的境界。那我們說呢,只要是覺得可意的境界他就喜歡,覺得不可意他就討厭;那耳、鼻、舌、身、意根,都是一樣的自性。

  依這個來推理都可以知道:阿含中就把這個六根的自性,把它說這個叫作六根的自性,但是意根透過五根、五識,去攀緣執著六塵中的一切境界法,這樣的意根才能夠現起這些貪愛執著,所以在大乘佛法的無生法忍中,才能夠現觀到意根所緣的這些境界;不只上面說的這個,因為祂是遍計執性,能夠默容諸法,這個範圍當然就很廣。在小乘佛法我們只能說,因為意根祂這樣的攀緣執著,所以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乃至輪迴三惡道中受無量的苦,這邊我們大概就這麼說。

  再看下一段的經文:【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增壹阿含經》卷12)。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修行人想要得到寂滅的境界,也就是說,要對根塵相觸的時候,不要繼續去產生了別,然後又去變成執著、貪愛,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至於詳細地解說,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